她沒把後半句話說出來,阿布卻心領神會:“雞鳴狗盜之徒,或許不捨這條性命,但忠義之士,或拔劍自盡,或竭盡全力,撫養恩主遺孤。”
這就是時代的潛規則,也是大人物們喜歡蓄養門客的原因。
殷姮一直以為,公卿和門客之間是一種僱傭關係,你令我衣食無憂,我為你認真辦事。
今天才知道,這居然是生死繫結的關係!
按照阿布的說法,只要“士”接受了某位大人物的招納。哪怕後者是個渣滓,是反賊,也相當於綁到了對方的戰車上,絕對不能改換門庭。
假如對方要造反,你可以自盡,以全對君王和對恩主的忠義,卻不能背棄恩主,更不能告發對方。
一旦敢這麼做,全天下的人都看不起你。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遵守這條契約的,否則也不會有“告密者”出現。
可就算是告密者,也是遮遮掩掩,要是誰敢公然說“是我告的密”,不光是你本人,你的子孫後代,至少三代,沒人會搭理。
殷姮又問:“大兄對告密者,一般如何處置?”
按理說,阿布不能透露這種事情,否則就是死。
但他又很清楚,大王默許他跟隨公主,就是知道公主有很多事情不明白,需要為公主講解。
故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大著膽子,說:“賜告密者重金,令他贈予家人,如有需求,可為他家改換門庭。但對告密者本人,不做特殊處理。”
簡而言之,該怎麼處理,還是怎麼處理。不會因為某人告發謀逆,就網開一面,鼓勵這等小人之行。
只不過,告密者用背信棄義,換得家人平安罷了。
鑑於殷姮與阿布耳語,楊轅就沒繼續往下說,可他知道,自己方才的寥寥數語,應當起了一定的成效。
楊轅回想公主去了岷郡之後,岷郡河工的折損,這幾年大大下降,而柳合併不是一個愛惜民力的人。
同樣都是法家子弟,誰不知道誰的德性?
既是如此,柳合為什麼突然轉變態度,就很值得玩味了。
楊轅還知道,公主身邊的人曾經抱怨過,為什麼公主要派最好的織娘去教那些做皮肉生意的犯官女眷紡織。
此等善舉,宮人們看不穿,楊轅卻瞧得分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他有很大把握,公主是個十分溫柔善良的人。
否則,她根本不會設身處地為這些卑微如塵的女子考慮,願意施粥送藥已經很了不起了,怎麼會去管她們一旦離開公主的善意,今後又要怎麼生存?
這才是楊轅從賓客提到門客的原因。
若公主在意的是昭國強盛,自然會關注人才戰略。
昭國需要人才,而姜仲門下,恰有很多人才。
一旦姜仲被罷相,像楊轅這種已經被大王賞了官職,算是跳出了門客身份的人還好,可以繼續做官。
若身份還是姜仲的門客,就算大王招攬,他們也不能去,必須隨姜仲回鄉。
而公主又是個善良的人,一旦知道,假如姜仲被處死,他門下至少有數百門客為了證明忠義,會拔劍自刎,隨姜仲而去,很有可能會心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