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袁道:“這就對了。林農畜牧水產,由於乾旱、冰雹等極端天氣、氣溫、病蟲害等等原因,很難估算出具體產量。
同時讓一部分人不生產,也不現實。憑什麼你們能生產賺錢,我們就不能生產賺錢。
所以產能只能透過市場和環境來自我調節了。哪種產品短缺、價格上漲,大家都去生產;哪種產品產能過剩、價格大跌、賣都賣不出去,生產者虧本,大家自然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
王正柏道:“你說大規模工廠機械化生產,能夠全部取代家庭生產嗎?”
小袁道:“完全取代,那是不可能的。
一是我國多山的地理條件不容許。大規模工廠機械化生產,適合平原、草原、沙漠、海灣等地區,但不適合山脈、丘陵、梯田等地區。
二是就業不容許,林農畜牧水產,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一旦這些人沒有事做,那就是動(dong)亂之源。
三是,林農畜牧水產,並不是越大越好,越大越賺錢;當產能過剩時,生產越多,虧得越多。論對產品產能的波動影響,倒閉一萬個小家庭生產單位,也比不上倒閉一個大規模工廠機械化生產單位。而且環境汙染是有承受上限的,越大的規模,環境汙染越大,會造成環境惡化,沒有了未來。以環境惡化為代價來獲取利益是不可取的。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可持續發展。
所以可能我們走入了一個誤區,以為越大越好。實際上可能是大而差,讓大規模和小家庭互相殘殺。實際上應該追求小而美、優而大,而不是一味地大。優必須在大之前!就像澆築水泥地基一樣,先要有鋼精框架(對應大體規劃),要有不同大小的鵝卵石、以及細小的泥沙和水泥,適當的水份(對應總體協調),才能澆築堅固結實的地基。”
王正柏道:“謝謝袁技術員。知道我們小家庭生產不會消亡,我們幹活也更有信心了。”
小袁道:“老王。現在我們公司,200畝土地使用人工種植,300畝土地使用機械化播種。就是要看哪一種種植方式更好,你們得用心幹。如果人工種植的產量更低的話,下一季就沒有你們的事了。所以你們是在和機械化競爭,到底是人好還是機械好?就看你們自己的努力了。”
王正柏點點頭道:“種地,我們可是老手了!我們也想和機械化較量一下。”
小袁道:“很好!你們去幹活吧!還有種子和這裡的物資,一律不容許帶出去。發現一個開除一個,交給司法機關依法定罪。你們可不要貪小便宜,毀掉自己的清白和前程。”
王正柏道:“袁技術員,你放心,我們都是老實的本分人,不會做哪些缺德的事。我會幫你看著,有誰犯錯了!我第一個舉報他。”
小袁道:“好!播種就看你們的了。”
王正柏等十個農民商量了一下,便開始播種。他們弄好田壟,挖起了一排排土窩。土窩的深度和大小,以及橫向間距、縱向間距,施多少肥料,放幾顆種子,都是他們事先商量好的。
六人挖窩,一人施肥,一人放種子,一人澆水,一人覆土。
先把農家肥和有機肥的混合物撒在土窩裡,然後扔下幾顆麥種,然後澆上恰當的水,最後用泥土覆蓋好。
相比另外一邊的播種機的速度,這邊人工的速度就慢了很多。眼見那邊播種機播種了一大片,然後又噴霧澆水。
王正柏等人暗中給自己打氣,這不是比快,而是比糧食的品質和產量。眾得快,未必發芽率高、長得好、質量好、產量高。慢工出細活,精耕細作,才能有好收穫。
十個農民的汗水滴入土中,他們用衣服擦了一下臉上的汗水,繼續耕作。有節奏地揮動鋤頭,拋灑肥料,拋灑種子,澆水。他們用最省力的方式來工作,把一種繁重的體力勞動,分解得不那麼繁重。這是他們無數次耕作後,自然形成的經驗,用最小的力,幹最多的事。
中午在士兵食堂吃完飯,休息了一個小時後。農民們接著幹活,每人拿著一個大水杯,灌滿了開水,裡面放著便宜的茶葉、菊花或者草藥。
幹到下午太陽落山,播種機那邊已經播種完了。
人工播種這邊,只播種了100畝左右。
小袁走了過來,說:“收工了!明天接著幹。先把今天的錢發了!由於你們今天工作認真、負責,我都看在眼裡。每人獎勵二十。
你們繼續努力。等到糧食豐收了,再給你們發一筆獎金。”
王正柏笑道:“那我們就多謝了!”
一人多領了二十塊錢,十個農民都很高興!今晚回去可以加一個葷菜,把小酒喝起來。這個老闆還是挺慷慨的嘛!哪裡小氣了?
回去之後,其他農民問起今天領了多少錢,大家一致回答道五十元。這也是實話,只不過說了一半,獎勵沒有說。農民就是這麼實在,而不泛狡猾。
其他詢問的人,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安心地去找自己的活路了。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特別是和自己有相同背景的人。條件一樣,你混得好,豈不是顯示我無能?這種小心眼的人,其實很多,在辦公室、在公司、在職場、在學校、在社會都有。他們只想在小範圍內獲得一種優越感,不惜踐踏和出賣同事、同學,來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心。他們善嫉,而又虛榮,最愛落井下水、吹噓拍馬、阿諛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