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求知堂的開啟還是引起了其他學堂的注意,就連學堂出身於一個村落這事都曉得,肯定是好好打聽過一番了。
她此刻正低著頭,漫不經心的吃著餛飩,可惜餛飩鮮美的味道她再也感受不到了,她的腦子在飛速轉圈。
旁的學堂可以去打聽她的,她也可以去打聽別的學堂,雖然現在還談不上構成威脅什麼的,但早晚別人會把矛頭指向她的。
一個小鎮上的學生就那麼多,可學堂卻足有六七家,就像是一個蛋糕,誰都想來分一塊,原本的結構和地位都是既定的,如今,她這個小螞蟻也過來了,想分一杯羹,那誰能願意。
她本以為辦好學,做好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卻忽略了那些同行才是要注意的,現在是不看好它,想任它自生自滅,可若是它成長起來了,旁的便再也無法容忍了,若是哪日背地裡使絆子,她再沒個準備,怕是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終於,像是等待了一個世紀一般,那對老夫婦終於離開了,孟橘絡這才敢出聲,招呼攤主給她打包兩份帶回,付過錢之後,她便匆匆忙忙的離開了。
夜裡的時候還是要將這事說給應簌離聽才好,她不熟悉任何一家學堂,怕是隻有他能對那些人有所瞭解了,她得儘早有個心理準備才行。
……
如孟橘絡設想的一般,在有優惠和送文房四寶的時候報名的人多,一旦那前一百的名額沒了,哪怕是有收費上的優惠來的人也少了,是的,沒領到文房四寶就像是虧了一樣,憑什麼交了一樣的錢,卻少得一件東西,任誰都不願意。
後面的招生期幾乎就招不到什麼學生了,先來的都是貪小便宜的居多,或者是家境一般,或者是從周邊村子裡趕來的。
至於那些有錢的不稀罕那一套文房四寶的人家自然也不來,既然不差錢,肯定是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奔著鎮子上那最貴最好的地方去了,別說一年十兩,哪怕一年二十兩他們也能去的。
尤其是負有盛名的逐夢院,更是富家子弟的聚集處,凡是有頭有臉的家族都會把孩子送來上學,也許上學並不是主要目的,結識一些大家族的後代,那也是目的之一。
漸漸的,逐夢院更像是貴族學院,寒門子弟幾乎找不見一個,差不多的還有什麼翰陸院,俗稱萬年老二,也是有錢人愛去的地方。
這兩個老牌學堂是鎮子裡的核心,佔有絕對的地位,其他的新起學堂收的都是一些邊角料,更何況是更新的,毫無名氣,毫無背景支撐的求知堂,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孟橘絡也沒想過要和這些老牌子爭輝,她並不想在一方土地裡稱雄,做個土霸王什麼的,她要的是走出去,不止於北坪鎮,還有更廣闊的地方。
她的目的是把口碑做起來,再以此推出去,開出一個又一個的求知堂,她很俗氣,她只是為了賺錢,自然,在對學生負責的前提下賺錢,對於做什麼百年學院什麼的根本沒有興趣。
這次招生一共招了一百零三的人,差不多都是依靠著優惠和送的東西招過來的,只有一小半是鎮子裡的學生,大半的學生是來自附近各個村子的,他們想給孩子一個上學的機會,便將孩子送來了,她很感動,更下決心要教給那些學生們真才實學。
她的求知堂不是什麼書院,是全新的教學和內容,她貼近實踐,不貼近科舉,她主張學生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而不是隻會寫個八股文拿去應付科舉,如果僅僅是為了考取功名,那不如選擇其他的學堂。
這是她的辦學理念,也是她的核心與創新所在,一個其他學堂都無法超越的部分…
學生定下了,就開始分教室了,她加上平遙祝還有應簌離三個人整整忙了一夜,按照孩子的年齡和住所給分了類,儘量把一個村子或者臨近村子的同齡孩子分到一個班去。
這樣做既方便了孩子之間的交流又方便了日後牛車接送計劃的實施,前期的整理是費事一些,但是日後管理起來卻很輕鬆,算是一勞永逸了。
一樓有兩個大教室,二樓有三個大教室,三個小教室,加起來一共有八間教室。
但是遠遠用不上那麼多,這差不多一百個學生,她打算開三個大教室出來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