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活塞機一樣,考慮過灰堡設計局的眾多方案後,他決定選取其中兩個同時進行。
而這兩者便是火花發報機和調幅發射機。
前者是無線電波的鼻祖,結構極其簡單,沒有任何電子原件,僅僅是利用變壓線圈來升高電壓來為電容充電,直至電容載入在火花間隙間的電壓高到足以擊穿空氣,進而放出電火花。這一部分頗有些像是打火機,只不過火花傳遞過去的電流並沒有浪費掉,而是在電容和電感之間反覆震盪,使之產生電磁波,最後再透過天線,將這些電磁破發射出去。
換句話說,只要控制電源的開合,便能發出斷斷續續的電磁破——接聽者根據鳴音的長短,即可將它轉譯為對應的訊號。所謂的長長短短的電報碼,便是由此而來。
儘管聽起來仍有些迷糊,但羅蘭採用了最取巧的辦法,那就是先讓灰堡設計局的無線電專案組用隨手可得的材料,造出一臺堪用的實物,再把實物照搬過來。
比如將兩塊錫箔上下夾在一疊油紙上,再用蠟封好,即是一個簡易的高壓電容。
而電感則更加簡單,無非是在絕緣管上纏上一圈又一圈的導線。
這些裝置在不考慮量產,也不考慮規格的情況下,羅蘭單靠自己就能完成。雖然跟那些封裝後只有指甲大小的工業品相比,它們顯得既粗大又簡陋,不過效果卻基本一致。等到發射塔建好,他就能嘗試進行這個時代的第一次無線發報試驗了。
不過火花發報機的缺點也很明顯。
即使它透過了測試,想要投入正式使用還得設計一套與王國文字相匹配的程式碼,發報員和接收人的訓練也需要不少時間。另外火花發報機的頻譜極寬,同一範圍內只能有一臺發報機工作,並不適合供前線情報人員使用。
因此他的最終目標依舊是使用電子管放大訊號的調幅發射機。
而後者最大的優點是——能直接傳播語音訊號。
單從原理來說,無線電通訊和電話本質上極為相似,都是將聲音的震盪轉化為電流或電磁波的變化,經過遠距離傳輸抵達另一端後再重新轉變為聲音。只是人的嗓音訊率太低,使得訊號波的波長過長,而波長越長,所需天線的尺寸也越大——如果直接發射語音訊號,天線長度恐怕得達到一百公里以上,這在工程上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
所以想要將語音傳遞出去,就必須搭乘上頻率更高的載波。
這正是所謂的調製。
而兩者混合在一起的新波形在被接受後,收聽方也必須透過一系列解調手段將高頻波濾去,只留下有意義的低頻波,才能轉化為最終的語音。
調幅發射機一旦成功的話,無論是第一軍還是情報機構,都將真正意義上具備實時通訊的能力。
對於戰爭而言,它的意義可謂不言而喻。
http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