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教授,古生物學家,京城研究所副所長,出生年月出身家庭資訊】
【劉教授,地質學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矽酸鹽研究小組組長,出生年月出身家庭資訊】
檔案記錄得很詳細。
姓名、出身、履歷、家庭關係、成就一應俱全。
只是看了兩個名字,李愛國的神情就凝重了起來。
這兩位都是國內科學界著名科學家。
李愛國曾數次在報紙上見過他們的名字。
名字後面往往標註著‘我國著名科學家XX,在某某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打破了封鎖’之類的鏗鏘有力的語句。
只是沒有想到,這幫大佬竟然會是岩石物性隊的成員。
在此之前,李愛國感到疑惑。
岩石物性隊可能掌握了新油田位置,這個縹緲虛無的資訊,為何能以引起上面如此的重視。
此次參與救援的人數,截至目前,已經達到了兩千多人。
單位涉及到石油工業部,地方單位,鐵道部門,鐵道兵。
動用的物力更是不計其數。
火車都當成通勤車了。
各個單位那些平日裡看家的寶貝,此時也毫不吝惜。
原來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些人的身份。
仔細翻閱完,李愛國的精神也緊繃了起來。
五位專家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學者專家,並且信念堅定,做出過許多重大貢獻。
如果他們出了事,國內某些學科甚至會倒退好幾年。
當然了。
現在救援隊和鐵道兵正在日夜奮戰,救援任務正在進行中,救出那些專家指日可待。
身為調查小組的成員,李愛國緩緩開啟了第二份檔案。
裡面詳細記錄了調查小組已經查明的情況。
比鐵道部和救援隊介紹的資訊更加詳盡,還有一些是不為人知的。
事實上,岩石物性隊已經不是第一次進到洞穴裡進行勘探了。
岩石物性隊是一個月前抵達洞穴的。
當時岩石物性隊在進行過第一次初步勘驗後,石油工業部接到了由岩石物性隊的組長鄭教授發回的電報。
岩石物性隊在洞穴內發現了地下石油礦產分佈的關鍵性線索。
需要再次進行探勘。
石油工業部立刻增派了幾名勘探隊員攜帶補給,支援岩石物性隊。
補給抵達後,岩石物性隊又進行了五次勘察,勘察的結果未知。
事故發生在第六次,也就是第七次總勘察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