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爭宋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探良人口風

第一百七十五章 探良人口風 (第1/2頁)

王旁收到快信,立刻召集劾裡缽,焦德友,折克雋,張平,韓德容幾個人,王旁安排焦德友,折克雋繼續緊盯著雙塔的修建;命劾裡缽即刻回東京遼陽府附近的完顏部落,調集兵力準備端了耶律宗元的老窩;同時讓張平,韓德容和自己同去一趟中京大定府,

安排完了這些事,王旁命人請來辛贊:“辛公,我有要事,需要去見皇上,請辛公擬急信公文。”

辛贊看王旁突然這麼著急見遼皇有些奇怪的問道:“王侍郎如此著急去請聖上來,但是現在咱們的塔還沒建成啊。”到現在辛贊還不知道,耶律洪基這次來熱河面臨著很大的風險,

“辛公,我不是想請遼皇來看塔,是我剛剛收到急報:耶律撒刺竹想要謀反,遼皇現在很危險。”

聽王旁這麼一說,辛贊大驚失色:“啊,會有這事,這,這怎麼可能。”

王旁立刻說到:“此事非同小可,我自然不敢開玩笑,所以要親自面見聖上,也好請聖上早做計劃。”

辛贊見王旁說的如此肯定:“好,我現在馬上發羽書,王侍郎帶著官文,到急馬鋪取急遞馬匹,從此地到中京大定府只需一日便可到達。”說罷,辛贊忙寫好官文,並用蠟封封好,在信箋之上貼上三根羽毛,

辛贊所說的羽書,就是我們熟知的“雞毛信”,羽書除了追求快,還要追求準確無誤,王旁回到宋朝以後,才慢慢知道一些古來有之的寓意,為何選用雞毛粘附急件作為特殊標識呢,首先是因為雞有古人評價的五德:“帶冠為文,足搏距為武,敵在前敢鬥為勇,見食相呼為仁,守夜不失為信。”傳遞機要急件就應如雞司晨啼明,即使風雨雷雹也不失時;此外,中國人把雞視如吉雞,也是取其逢兇能化吉的寓意;當然,也可能是由於雞毛遠比鳥羽容易獲得吧,

辛贊把信遞到王旁手中說到:“王侍郎,你帶上羽書速去急遞鋪取快馬,羽書急遞日行五百里,王侍郎一日內即可到達,有此書王侍郎可以不經過樞密院,直接報奏皇上。”

王旁心想,自己不用羽書,也可以不經過樞密院,他手中有耶律洪基所賜金牌,連皇上的捺缽都能隨意出入,不過他估計即使有金牌,沒有這雞毛信他也借不來急馬,他心裡合計著:如果按照上次折克雋給算過的,耶律宗元即使現在已經到了遼陽府,開始準備發兵籌備糧草,直到準備充足抵達此地,至少也得一個月時間,他必須趕在耶律宗元和耶律撒刺竹動作之前,

王旁叫上張平和韓德容,帶著辛讚的羽書,到急遞鋪取快馬,風馳電掣一般,從太子山只用了大半日就來到了中京大定府耶律洪基的捺缽,

這可是王旁到宋朝以來,行動最快的一次,王旁到了中京大定府的時候,下了馬都覺得輕飄飄的,難怪對於急遞的馬,朝廷規定每間隔一段路就會有一個急遞鋪,急遞的馬要鋪鋪換馬,不僅換馬,還規定了隔著幾個急遞鋪就要換人,急遞的公文要風雨無阻日月兼程的送到,這不換人風馳電掣幾百裡,神仙也得累,這可不比汽車,汽車還有疲勞駕駛一說呢,更何況騎馬,

對於王旁等人來說,就沒必要換人了,這段距離也並不太遠,想換也沒的換,

急遞的馬的速度真的是沒的說,急遞的驛馬上繫著銅鈴,在道路上賓士的時候,馬飛奔起來鳴鈴大作,隔著老遠就能聽見,而且夜晚舉火把奔行,路人見到都要躲避,因為朝廷有規定,被此馬所撞,撞人者概不負責,這讓王旁不由想起唐代詩人杜甫《秋興八首其四》詩寫道:“直北關山金鼓震,徵西車馬羽書馳。”

王旁持耶律洪基所賜金牌,進捺缽無人阻攔,再到斡魯朵,侍衛見到金牌都客氣至極,這東西到底寫的什麼,竟然這麼管用,金牌倒是很管用,只是王旁撲空了,皇上耶律洪基並不在捺缽,

找皇后,似乎不太合適,找蕭英去,萬一蕭英不在又浪費時間,王旁站在營帳之中左右瞧了瞧,他們是上午出來的,現在已經天黑了,現在王旁還真有點乏,肚子咕嚕嚕的之叫,對了,去找耶律良人,在給自己和那哥倆弄口吃的墊墊,

王旁想著,便朝斡魯朵走去,

耶律良人聽宮人來稟報說王旁來了,奇怪王旁為什麼不在太子山,怎麼出現在捺缽,他將王旁請到一座斡魯朵附近的帳內,見王旁三人滿面灰塵,形容疲憊,急忙問道:“王侍郎,如此風塵僕僕而來,可是有急事。”

王旁拱手說到:“我有重要的書信帶給皇上,皇上不在捺缽,良人總管可知道皇上去了哪裡。”

耶律良人見王旁問的很急,忙回答道:“皇太叔身體不適,皇上親自前去探望。”

壞了,不會耶律宗元想引君入甕,將皇上騙到遼陽府去了吧,那太子山上的塔可是白修建了,“皇上去了遼陽府。”王旁不由提高了聲調,驚異的問道,

“當然沒有……”耶律良人擺了擺手解釋到“皇上只是去了皇太叔的營帳”

最新小說: 怨珠願 大明:朱元璋是我乾爹 紙醉伶夢 三國之涼人崛起 重生後我拐走一隻皇子 穿越後,我帶丐幫富甲天下 錦衣衛之無極之證 重生後拿捏了前夫死對頭 失格魂縈 重生嫡女的打臉日常 大明:三天後穿越,滿門被抄斬 糜漢 穿越成了小魔女 三國:開局獻計曹操,成立摸金校尉 竊元 財神寶寶三歲半 嬴政夢天機,立我為嫡 大明:天下第一皇商 穿越秦時,如龍在淵 大明:家父崇禎,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