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元宵節,這些日子王旁和何裡缽每日早起練功,倒是何裡缽謹慎了些,沒再出上次那簍子,只是有時仍心不在焉,王旁知道這位大哥果然動心了,小陸也安排了人去打聽那李姑娘。
童中領來童筱,王旁見童中來了,特意命人書房點茶相待。說起王旁去建州有關尋茶一事,童中又與王旁講述一番茶與佛緣。
飲茶成為風尚最初始於唐代的寺院。那時佛教盛行,寺院專設有茶堂,是眾僧討論佛理,招待施主賓客飲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設有“茶鼓”,以敲擊召集眾僧飲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禪,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飲茶。另設有“茶頭”,專門燒水煮茶,獻茶待客。
寺院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茗飲禮儀和固定的茗飲程式。平素住持請全寺上下僧眾吃茶,稱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新的執事僧確定之後,住持要設茶會。
茶與禪日益相融,最終凝鑄成了流傳千古、澤被中外的“茶禪一味”的禪林法語。“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達到了相通。
言談之中王旁卻也對童中高看一眼,此人也並非只是因生活窘迫才想出家,而是全心修法。心想若是這童筱有他父親的造詣也就好了。
王旁親自送童中出門,回內宅走到庭院花園之中,正好看見月下與一婆婆說話,婆婆手中拿著幾件衣服正和月下那對話。王旁心想怕這個就是他們說的熬婆婆了。看那婆婆老態龍鍾,大概是天氣還比較冷,
從她們身旁經過,聽月下說道,婆婆廳堂小坐一會。
敖婆婆一邊咳喘著一邊說道:“不了,姑娘收了這幾件衣服我就趕回去了。”
王旁見這婆婆不由心聲感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垂老之人光彩不在,蒼蒼白髮粗布衣衫,看上去王旁還真有些同情這婆婆。
月下見到王旁走來,招呼道:“這位正是我與你說你過的敖婆婆?”又對敖婆婆說道:“這位就是梅耶府王公子
王旁走過來恭敬說道:“婆婆好。”他本是恭敬,沒想到那婆婆看看他,本來還是帶著笑容的臉竟笑容慢慢凝固,驚異的瞪大了眼睛,眼看一口氣差點上不了,王旁竟不知婆婆眼中自己成了什麼人。
月下急忙順著敖婆婆的背,敖婆婆慢慢緩過神來,轉身默默的就往外走,一邊走一邊自己嘀咕到:“是不是?是不是呢?”看著她滄桑背影,王旁有些茫然,什麼是不是啊?
王旁轉過頭問月下:“你聽見她說什麼了嗎?什麼是不是?”
月下歪著頭想了想,也是不知道敖婆婆在說什麼:“看婆婆那樣似乎是不知道公子是不她曾認識的人?”
二人又看了看,王旁見月下打了個噴嚏忙拉著她回房間。走進廳堂,見陸慎言夫婦正忙裡忙完張羅著佈置彩燈,何裡缽也跟著忙。
月下看著王旁說道:“時間真快,竟然轉瞬一年。”語氣略帶傷感。王旁自然知道,去年此時幾人還在陳州,今日還是幾人,不同的是已在汴京,王旁也有了自己的府邸。回想這一年的變化真大。
見月下心情不好,王旁安慰到,今日陪你出去轉轉好不好?二人出了梅耶府,進了內城,見城中張燈,又溜達一段竟隨著人流,走到皇城附近。
但見皇城正門結綵為山樓影燈,已經搭起了露臺,皇城內外都已經搭起山棚張燈結綵。
宮廷之外橫列三門各有彩結金書大牌,中曰都門,道左右曰,左右禁衛之門,上有大牌曰:'宣和與民同樂'
王旁指著搭成彩山給月下看,那彩山左右結成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的彩結模型,菩薩的手臂能夠活動,各於手指出水五道.其做法是用轤軸把水絞到燈山高處一個水櫃裡,定時將水放出,宛如瀑布,又將水引到菩薩手上,其巧妙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在宣德門左右門上還有雙龍燈。那是用草把捆成兩條龍,龍身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又自燈山至宣德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於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差遣衙前樂人作樂、雜戲,並左右軍百戲
王旁見月下氣色有所緩和,不似剛才那麼憂鬱,便對她說道:“想不想見見皇上?”月下疑惑的看看他指著皇宮說道:“你要帶我進去嗎?”
王旁呵呵笑起來,月下無法看透人心之時,有時候傻妞一樣的樣子還是很可愛的。他輕輕的用食指勾起立颳了一下月下的鼻子。“傻樣兒,明晚皇上會來觀燈,到時候我帶你來看,不止是你,全城的人都可以看到的。”
“真的?”月下眼睛裡面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