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上,曾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是對地球所有生命的一次大考驗。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是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因氣溫驟降,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是在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是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由於氣候突變、沙漠範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是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這一次災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了,並且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因為這次大災難,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第五次白堊紀恐龍大滅絕,最大的一次滅絕事件則是二疊紀生物大滅絕。
現在,羅小江的世界也經歷了一次大滅絕,與地球經歷的有點類似,他的也是因為氣候、環境、日照的突然改變而導致的。
只不過。
前者天災,後者人禍。
看著世界裡大量浮游生物的死亡,羅小江也不禁為這個世界的生物抹了把冷汗,也不知道它們能不能挺過去。
畢竟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存在偶然和特殊性的,地球之所以能夠挺過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滅絕,其主觀、客觀因素都佔比很多。
好在這個世界時間過的比地球快的多,地球幾分鐘就是它幾百年。這樣的話,羅小江很快就能知道這事的成功與否。
十幾分鍾過去了,可海洋裡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是大量的浮游植物枯萎,死亡,似乎沒有任何跡象能夠表明有大量的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生物出現。
難不成它們都會就這樣死了?
就在羅小江心灰意冷覺得自己將要面對失敗時,奇蹟發生了!
海洋裡大量湧現出海洋植物並迅速繁殖,從上帝視角能夠清晰的在海底、海岸附近看到它們的身影。
這代表著它們成功完成了這次考驗,適應了現在這種四季分明、晝夜交替的新環境。
“也就是說,這次……”
“我成功了!”
羅小江不禁歡呼雀躍,雖說僅僅是水生植物的大量出現,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可不一般。
因為,這不僅代表著這次生物大滅絕完美結束,新的、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物種被成功篩選或者進化出來。
而且,水生植物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並大量繁殖,就意味著——很快海水中的含氧量就會大大提升。
如果沒有水生植物在水裡進行光合作用,且水是一潭死水,那空氣中的氧氣就很難進入到水中,也就無法出現適合水生動物生長的條件,更別說誕生水生生物了。
但現在海水有了充足的含氧量,滿足了條件,或許能夠誕生出海洋動物。
果不其然,水中很快就誕生了最為原始的海洋動物。
這是一種節肢動物,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頭部由六個體節組成,腹面有六對附肢,最後一對呈板狀,用來游泳。
從外形來看有點像生存在地球四億多年前的板足鱟或者現在的槳足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