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輕帆的引領下,眾人來到金盛廣場一層的入口處,也就是正方形凹進去的那個角,同樣也是騰達新體驗店主體部分的正下方。
商場一共四層,每層的層高目測在5.5米左右,整個商場的高度正好不超過24米。
在建築規範上,超過24米會被定義為高層,在消防設施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會相應提高,進而導致整個商場的建造成本大幅提升,比較不划算。
而儘可能地提升層高、減少層數,則是為了儘可能地避免顧客頻繁爬樓,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
層高越低,越容易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反之,層高越高,整個場景就越開闊,顧客的心情也會相應地變好,更有利於刺激消費。
頻繁的爬樓會消耗顧客的耐心,大部分顧客寧可在同一層多走幾步,也不願意爬到五樓、六樓去。
金盛廣場作為一個比較新的廣場,在設計時顯然充分考慮了這些方面,在細節上提升顧客的購物感受。
進入一層,迎面是一個巨大的中庭空間,從底層一直貫穿到頂層,就像是一個室內小廣場,有一座標誌性的現代雕塑。
這座商場整體給人的感覺相當現代、大氣。
來到中庭之後,就可以直接透過扶梯來到二層的騰達體驗店。
在設計之初,這片採用大量玻璃幕牆的半圓形區域就是整個商場中最核心的位置,所以許多設計都是圍繞它進行的,包括商場中的自動扶梯,也是優先照顧這個區域。
來到二層之後,梁輕帆抬手介紹道:“裴總,從這裡開始一直到最頂層,就全都是騰達體驗店的範圍了。當然,僅限於我身後的這個方向。”
“一共是三層,按照您之前的要求,分成了六個區域。”
“每一層,都有‘常規區’和‘核心區’的區分。所謂的核心區,其實就是半圓形玻璃幕牆所在的區域,這一區域採光極佳? 寬敞、明亮。而除開這一部分? 它周邊的那些在商場內部的商鋪,則是作為常規區。”
“這樣一來? 三個樓層的常規區和核心區加在一起? 正好可以滿足您之前的要求,劃分為六個不同的功能分割槽。”
“二層的核心區是數碼區? 常規區是遊戲體驗區。”
“三層的核心區是周邊商品區,常規區是居家生活區。”
“頂層的核心區是餐飲區? 常規區是觀影區。”
梁輕帆一邊帶著三人在裡面逛? 一邊耐心介紹。
這個分割槽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商場中的樓層分配其實是有一定潛規則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剛需產品儘量安排在上層,而容易衝動消費的的高利潤產品儘量安排在低層。
例如,餐飲和家電產品一般在上層? 而化妝品、首飾等一般在底層。
這是因為隨著層數的提升? 人流量會相應減少。
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需求是固定的,一般是有需求才會來逛,不可能突然逛著街就想買個冰箱。所以即使放在上層,消費者也一定會去看。
餐飲也是同理,逛累了就要吃飯? 不可能心血來潮就不吃了。
把這些放在上層,不會降低顧客的消費慾望? 又能儘可能地讓他們多逛幾層,把人流量往上引導。
而化妝品、首飾等等? 往往是因為衝動而購買,它們的利潤又比較高? 所以放在底層? 既能承受較高的租金? 又可以透過巨大的人流量獲得不錯的利潤。
梁輕帆的規劃,顯然也是遵循了這一規律。
餐飲區放在最上層,顧客從下往上逛,逛累了正好吃個飯。而數碼產品和遊戲體驗區放在下層,能夠充分利用人流量,提升營業額。
至於“常規區”和“核心區”的區別,主要在於環境的不同。
核心區[ www.biquwu.biz]有巨大的玻璃幕牆,採光極佳,寬敞、明亮、視野開闊,整個區域不會被分隔,高度一體化。
很多數碼產品的門店都會採用大量的玻璃設計,而且層高很高,就是為了給消費者營造一種高階大氣的感覺,提升他們的購物體驗。
所以,賣手機和其他數碼產品的數碼區,放置一些傢俱、智慧家電的周邊商品區,以及讓消費者們用餐的餐飲區,對環境要求很高,選在了半圓形玻璃幕牆包圍的核心區。
常規區的採光則差了很多,而且區域之間也存在一些分隔,不是整體的一塊。
這是因為遊戲體驗區、家居生活區和觀影區對光照的要求不高,甚至比較排斥光照。
不管是體驗遊戲還是看電影,都需要相對較暗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