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號。
很多企業習慣在週一開一次大的例會。
在開完會之後,作為公司總經理,黃星耀就要給很多份檔案簽名、讓公司進入新一週的運轉。
莫名的,他收到的資訊反饋卻是讓他感覺有點不對勁。
“圈內知名的詞曲作者和樂器老師都很忙?”
“藍田在邀歌?”
“這不對啊。”
“藍田娛樂不是跑去搞他們的大娛樂戰略嗎?怎麼會加大對音樂板塊的投入?”
早晨的陽光灑進來,黃星耀喜歡辦公室地面被曬成黃金色的樣子,他此時卻沒有像以往那樣欣賞陽光裡的塵埃來放空精神解乏。
蓋因。
音樂圈是各種頂級人才,彷彿一下子都忙了起來。
而最新的訊息顯示藍田娛樂在大量投入,這就足以引起黃星耀的警惕。
繼續調查下去。
到了下午。
黃星耀終於確定了一個事實——老對手在蓄力!
詞曲作者壓艙底的好作品被買了。
好的樂器老師都聘請過去了。
藍田娛樂各個平時比較鹹魚的一線歌手也都露了面。
這代表著……
“他們不會是想扎堆發歌吧?”
黃星耀想到了一個可能。
旋即。
他又反應過來。
如果老對手的簽約歌手扎堆發歌,那就代表著星海唱片原本穩紮穩打的策略要改變。
原本,黃星耀對大方向的調整是主推齊洛,中間讓公司老歌手偶爾發發單曲,大家一起慢慢開拓市場、一口口把利益吞下來。
這麼做的好處是不浪費資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而大動作是以本傷人!
一大堆歌手發歌,樂壇是熱鬧了,宣發成本卻會提升,而且是會陷入到互相消耗的境地、最終形成一種“強者愈強”的虹吸效應。
本來60分的歌曲,正常發行的話,取得60分的效果不奇怪。
現在一堆作品推出來,60分就不夠看。
戰況激烈,沒有個80分的作品,那都不夠格冒頭。
這麼一來,聽眾會覺得很爽,音樂公司卻會發生慘烈的競爭。
黃星耀很擔心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