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借鑑了貓跳大神的一些專業介紹,特在此說明一番!】
“沒錯!”劉進點頭答道。
“既然沒錯,那就請東家宣佈比賽結果吧!”江流雙目望天,傲然道。
聞言,許辰看了他一眼,劉進同樣也看了他一眼,隨即便轉過頭去,不再理會。
至於其餘的人,陸浩幾人自是不動聲色,柴老只是個護衛,劉進身後的夥計早已見識過掌櫃造出的船,心中波瀾不起,也就自然沒有跳出來為自家老大鳴不平,倒讓對面那些正在等著反唇相譏的船工們,一時間手足無措。
場上為之一靜,江流眼見期待的效果沒有達到,只能自己收尾。先是“哈哈”大笑一聲,隨後便自圓其說道:“唉!你瞧我這記性,差點忘了,劉掌櫃還沒出場呢!哈哈,不急!東家,還是先讓劉掌櫃試過之後,再來宣佈結果吧!”
從頭到尾,只有江流一人在表演著,場上眾人中竟連一個接話的都沒有,沐猴而冠一般,好生的無趣!
“哼!給老子裝吧!等到你那破船一出來,到要看你怎麼再裝下去!”江流心中狠狠的想道。
“老劉,到你了!”許辰喚道。
劉進微微躬身,隨後也朝身後的夥計揮了揮手,同樣是海螺,但吹出來的聲音卻有細微的不同,這種透過聲音傳遞資訊的法子是他們向海邊的漁民們學來的。
片刻之後,一片黑影從小島的西面駛出。白船、白帆,只是那巨大的身影隔斷了陽光,頗有遮天蔽日之感。
長長的桅杆上,潔白的風帆被吹的渾圓,巨大的動力透過桅杆傳遞到流線型的船身上;幹舷低矮,較少的上層建築,使的船隻具有了極好的穩定性,同時較低的重心,便於桅杆高度做到船身長度的四分之三,船帆的面積也就特別的大。
這艘船採用了一比六的大長寬比,船身顯得特別的修長、優美,而且有足夠的空間佈置三根超高的桅杆;船首尖銳,像鯊魚的頭部那樣向前伸出,水線面微微內凹,航行時能上抬,把波浪劈開;船身後部逐漸變窄的具有傾度的水線,十分協調地過渡到狹窄的圓尾,和船首、船身中部共同構成了一個最小阻力體。
沿著前伸的船首,向船正前方偏上的方向伸出一根支桅,支桅與前桅之間拉起四根帆索,加掛著三角帆;前桅、主桅、後桅掛著全帆裝,帆面的寬度大大超過了船身寬度,橫桅伸到了船身以外,各桅杆除了使用主帆、頂桅帆等大小方帆以外,還有支索帆、翼帆等三角帆。齊全的帆裝能夠接受各個方向吹來的風,又不像歐洲某些大型帆船那樣複雜的天幕吊頂索繫結構,這些帆的索系經過最佳化處理,最多二十個水手就能非常好的操作。
對,這就是人類利用風帆船歷史上的巔峰之作……飛剪式帆船,這個名字來源於它劈波剪浪的空心船首,人們普遍認為它的航速已經達到了大型帆船的極限,達到每小時十三海里。
這種船型本應在十九世紀中葉才出現,但現在,它提前了一千多年便誕生了。
“終於造出來了!”看著這首帆船史上的巔峰之作真正的出現在自己眼前,許辰情難自抑,激動出聲。
美國於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國”號,長93米,寬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噸,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積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時12~14海里,橫越大西洋只需13天。
許辰眼前的這一艘便是“大共和國”號的仿製品,長約三十丈,寬五丈有餘,自龍骨線起垂直於甲板的距離共為三丈,主桅杆高約有二十丈,船帆面積更是與原品相差不大。
但要是說它就是一艘血統純正的剪式帆船,似乎又不太公允。許多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在它身上得到了體現:
中國領先歐洲六個世紀的水密隔艙。這艘船分隔了七個隔艙,如果其中一個進水,船隻仍能繼續航行;如果兩個隔艙進水,這艘船還能排水自救;即使運氣壞到極處,有更多隔艙進水,也能減緩船隻的下沉,給船員足夠的逃生時間。
北宋時期發明,而英國卻要等到十九世紀前後才會使用的可收放平衡舵。風向穩定、長距離航行時,舵板升起,不產生水下阻力;需要快速轉向時放下舵板,平衡舵的舵壓中心至舵杆軸線的距離小,所以轉舵力矩小,能夠非常輕鬆的操控航向。這樣的舵,既能適應遠洋航行,又能在風急浪高多險灘的複雜海情下靈活自如。
穿在大毛竹筒子裡的繩索和滑輪組,讓船長可以站在船頭視線開闊的地方,轉動舵盤控制船尾的舵板。
飛剪式帆船作為最優越的風動力船隻,其興起之迅猛,沒落之突然,使得其短暫又輝煌的一生讓眾多帆船愛好者嘆息不已。為此,儘管在氣燃機輪船大行其道的年代裡,依舊有許多發燒友或環保愛好者自行將飛剪式帆船的設計圖放在網際網路上討論,同時不斷做著改進,更有許多資金雄厚的土豪們自發設計、建造能夠用於航行的帆船。
為此,想要得到這樣一份詳細的圖紙,對於當年的許辰來說並不困難,難的卻是將記憶中的東西再次默記下來。自從來到這個年代後,許辰便時刻有一種危機感,為此,對於飛剪式帆船這樣的利器自然是最為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