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說:“盧總,騎手要培訓的啊,招募過來就接單,他們怕是根本應付不來。”
盧允浩吼道:“這是你的問題,我的要求是五百名騎手後天必須上崗,另外等下一批電動車到了,騎手團隊給我立刻擴充到一千五百人,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騎手團隊負責人辭職,你扣一個月工資!”
鄭超愁的頭禿,但是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點頭答應。
……
翌日。
為了保證使用者體驗,牛外賣對使用者訂單進行限流。
當平臺認為訂單超過配送能力的時候,平臺會提示其他使用者暫時無法下單,這樣一來,餐廳也就無法接單。
雖說這樣損失了大量薅羊毛的訂單,但最起碼還能實現已下訂單的即時配送。
不過,牛外賣的整體流程最佳化遠不及餓了麼,所以他們的訂單配送時間要比餓了麼長,整體運轉效率低下。
就餐高峰期的那一個小時時間裡,四百名騎手一共才送了一千多單。
剩下的使用者雖然還想薅羊毛,但平臺已經不再接單,於是他們只能放棄牛外賣,繼續選擇餓了麼接單。
盧允浩算了一筆賬,就目前這個配送效率,想覆蓋滬市的市區,並且杜絕運力超限的情況,至少要有八千名騎手甚至更多。
一想到八千名騎手背後的支撐和管理,盧允浩就感覺心裡發慌。
他現在越來越覺得O2O真他媽不是人乾的事兒,別人創業弄個網站,在辦公室裡盯著一堆技術,很快就開發出來上線了,然後就可以讓大量使用者來訪問,沒什麼門檻,無非就是流量多的時候升級一下頻寬。
但是,O2O這種東西,跟傳統的網際網路簡直背道而馳。
O2O需要做大量甚至天量的線下工作,可能公司坐班的人加起來也不過三五十人,但外面跑來跑去、做線下工作的人,加起來要有好幾千。
一旦到了線下工作,就要考慮方方面面,不但人吃馬喂,還要考慮後勤供給。
八千個人,就要配八千輛電動車、配至少四萬塊鉛酸電瓶甚至更多,每一塊電瓶至少二三十斤重,一輛廂貨最多也就能拉個一百來塊,四萬塊電池得配多少車?
所以就看出李牧的牛逼之處,車是定製的,實際續航能力是牛外賣電動車的三倍,人家一輛車配倆電瓶,跑的距離頂自己一輛車配八塊電瓶,光是這個差距,就額外增加了多少成本。
一想到這,盧允浩甚至想,乾脆就讓騎手自帶交通工具,自己不給他們操這份閒心了。
可是這也只能想想,畢竟人家餓了麼開了先河,公司提供電動車,到自己這裡,反而要讓騎手自己買,那騎手哪還願意跟自己玩。
他越來越感覺,自己是被李牧拖入了沼澤,現在自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退也退不得,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現在牛外賣有了千把個回頭客,這起碼證明,自己還不是一無是處。
與此同時,餓了麼在滬市,一直在穩定高速的發展。
由於擴大了電動車的生產量,所以餓了麼在滬市的騎手群體也越來越龐大,訂單再多也沒有讓餓了麼陷入運轉不暢的困境之中。
而且,餓了麼始終能夠保證半小時內送達的穩定時效性,在滬市,平均一單的送達時間甚至還不到二十分鐘。
許多更重視送餐時效,以及用餐體驗的使用者,已經放棄了牛外賣給的那點優惠。
因為用餓了麼雖然可能會多花一兩塊錢,但最起碼能吃上一口熱乎飯,但是用牛外賣,自己可能連下單的機會都沒有。
面對盧允浩被李牧按在地上摩擦的現狀,IDG也愁的頭禿。
他們雖然不在意錢,但是他們還是希望錢花了起碼能聽個響。
現在牛外賣的情況是,花錢也不討好,剛做了沒多久口碑就爛的一塌糊塗,別說跟餓了麼二分天下,連保證穩定運營都是個問題。
而且,IDG也意識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盧允浩根本就沒有他們想象中的控盤能力。
有的人,天生就是將軍之才,指揮上萬人依舊能夠有條不紊、配合默契。
可是有的人,天生就只能當個小班長,帶十幾個人還能捋清楚,人一多,就立刻手忙腳亂起來。
盧允浩明顯就是後者,現在牛外賣在他手裡,簡直是一地雞毛。
如果把這個專案放在他手裡,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