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遊客不斷湧入華夏,微博Twitter上,也開始湧現出了大量的真偽並存的英文遊記。
很多海外使用者上傳了自己在華夏旅遊時的照片,同時在文字內容中,也對華夏讚不絕口。
其中有一張俯拍萬里長城的圖片,在整個微博Twitter收到了超過十萬次的轉發和點贊。
這些遊記,有相當一部分是李牧授意編輯團隊“原創”的內容。
當這樣的內容炮製出來之後,他又授意微博Twitter團隊給這些推文各種演算法傾斜,讓它可以被更多歐美人所看到,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人對華夏的印象,提升他們對到華夏旅遊的興趣。
除此之外,李牧還讓人炮製了一些真真假假的遊記故事。
有的是為了凸顯華夏美食,模擬一個美國人的口吻,對華夏的美食讚不絕口,甚至依依不捨;
有的是為了凸顯華夏人民的友好,偽造一個美國人的身份,來說自己無意中丟失了錢包,熱心的華夏飯店老闆請他們吃了便飯,還幫他們報警、最後找到錢包。
有的是為了凸顯歷史和傳承,用外國人的眼光,去感嘆和讚美華夏的名勝古蹟,日本隨便一座天守閣都能成為無數人讚美推崇的景點,從華夏隨便找一座古代宮殿建築,就能把這些天守閣甩到火星上去,為什麼後者反而沒前者出名,就是因為宣傳包裝的不到位。
李牧甚至還讓人編造了一系列的華夏愛情故事,比如在燕京如何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在滬市如何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愛,怎麼在黃浦江邊向心愛的人求婚……
大肆炒作這些話題,為的就是不斷增強華夏旅遊在西方民眾面前的曝光度。
為此,他還讓方旭東修改了後臺資料引數,給所有相關的資料施加一定的水分。
對網際網路出身的李牧來說,他很清楚全世界沒有一家不虛報資料的網際網路公司,即便有些公司現階段不虛報資料,但是在他成長之初,他也一定做過類似的事情。
比如,直播平臺刻意給正在看直播的人進行一個係數翻倍,每增加一個人線上觀看,對外的資料顯示就是增加了17個人,或者129個人,之所以這麼設定,為的就是偽造出一種熱度很高的感覺。
至於為什麼選擇這種有零有整的資料,主要就是為了讓使用者看不出來。
就拿17來舉例,平臺設計一個簡單邏輯,展示點選量等於實際點選量乘以17,這樣一來,絕大部分使用者都看不出毛病。
比如這個帖子,實際被瀏覽了258次,但由於有乘以17的係數,所以顯示出來的結果就是4386次;
以李牧的經驗,翻倍只翻兩位數倍數的,都算得上是良心平臺,有的平臺資料甚至乘以三位出,比如剛才說的129,同樣的帖子,被實際瀏覽258次,但展示出來的瀏覽量是33282次。
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看出造假,畢竟這資料有零有整,而且還不斷在增長。
更操蛋的是,由於設計倍數有零有整,所以使用者也看不出資料變化有多大異常,比如,因為自己的一次點選,讓原本資料從33282次變成了33411次,緊接著又來一個人,資料變成了33540人。
誰搭眼一看,能看得出33282、33411、33540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絡?他們看起來就像是真的一樣,甚至比真的還真。
也有那些傻不溜丟的平臺,直接寫死了顯示資料等於真實資料乘以三,細心的使用者就會發現,無論資料怎麼變,永遠都是3的倍數。
更傻的是直接乘以10,細心的使用者就會發現,個位數永遠是0……
平臺利用這樣的造假手段,開為自己平臺營造出一種使用者量很大、很受歡迎的假象。
不過這種事情也有玩漏的時候,比如一些直播平臺上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笑話,同時在看某主播直播的,數以億計的使用者正在觀看,凡是這樣的,幾乎都是在資料上做了包裝。
使用者不知道真實情況,在看到公佈出來的資料之後,很容易就會被幕後炒作者帶偏。
現在,在微博Twitter上,所有關於華夏旅遊的正面內容,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料造假。
李牧用這樣的方法,來增強西方使用者對這些內容的認可度。
不過李牧做的更加謹慎,他在資料造假的係數上,設計了一套迴圈的邏輯。
比如點贊數,每增加1個實際資料,顯示資料從110裡的8個數裡,隨機選擇一個增加。
可能是加1,可能是加3,也可能是加8或者加10,不過加1的機率最低,更高機率在加3到8之間,如此一來,絕對不會讓使用者輕易摸到資料增長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