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怎樣看待說出去的話,決定了不同的處事風格。
按說趙錦成在八字沒一撇的時候,本不該召集這次會議。比如趙仁鋒就這樣認為,就是黃連城也覺得老大這次有點唐突了。
其他人雖然儘量在心裡不去看低趙錦成,也覺得這事有些倉促。大可以有了合作意向之後,再考慮是不是繼續。沒必要還沒開始就決定了做還是不做。
“文倩,你是不是想說,到時候不合適咱們就不做了”
“董事長,我傾向於做下去。如果對公司不利,是可以適時止損。”
王文倩實話實說,怎樣想就怎樣說。
“可能大家覺得我有點小題大做,或者這會議召集的不合時宜。僅僅是因為這位木先生的一兩句話,就折騰大家了。是不是”
“我這裡需要強調一點誠信。不管是做人還是做生意,都必須遵守,這是底線。”
“之所以召集大家,就是要做出決定,而決定一旦做出那就是要執行。”
“有一點大家忽略了。其實,在這單生意裡面,咱們如果跟木先生合作,那麼從某種意義上,咱們跟木先生是一條線了,是一個立場了,甚至可以說是要風險共擔的。人不可能有利就撲過去,有損就撤出來。”
“木先生說那幾句話,不是要跟咱們公司做生意,是要拉著咱們一起做生意。這一點要搞清楚。”
從一開始趙錦成就明白木裡忠不是來跟他談生意,否則不會如此隨便。或許是木裡忠看到他有一股闖勁,或者說是有與他類似的經歷,讓木裡忠有點惺惺相惜。
“董事長,倘若是這樣一個立場。木先生最起碼應該把他的全盤計劃告知我們,而不是讓咱們在這裡揣測。”黃連城算是絞盡腦汁了,實在沒能力想透這筆生意的可能。
“他該不是還防著咱們一手吧”
“別去惡意揣度他人。咱們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表示,甚至連做不做還沒確定。而對方已經把這筆生意的基礎資訊透露了。”
事還是決定了,這單生意要做。
正如肖成漢和王老學究所說,趙錦成所謂的徵求意見更多的是讓認同,或者查缺補漏,根本就是決定了以後的做法。
趙錦成也知道讓一群人吵吵嚷嚷的做決定是不可能的,所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錦成集團什麼玩意兒不就是個個體戶嗎還尼瑪讓老子給你留兩萬件單你以為你是計委呀快一邊涼快去”
“你”趙仁鋒真想甩兩個耳光子,然後踹開門一走了之。可是不能呀。
木裡忠最終確定了七十八種貨品,並且希望錦成集團能籌集到不低於五千萬的貨物。
五千萬呀這木裡忠真敢耍大話。錦成集團這些年加起來都沒有走這麼多的貨。
趙錦成依然覺得不靠譜,可抗不過他老爹,趙董事長已經決定了,不得不執行下去。
武漢本地的市場交給趙仁鋒了,所以他不得不一家一家的裝孫子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