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離所料,此刻的扶蘇,依舊在悲愴迷亂,木然流淚。
蒙恬無奈的嘆了口氣,想要安慰幾句,又不知道如何開口。
“走吧,我們還是回去吧.”
蒙恬擺了擺手,轉身離開了扶蘇軍帳。
當夜,蒙恬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他反覆思考,扶蘇很有可能不能振作了。
要扶蘇能跟他一起南下,似乎也很難付諸行動了。
若扶蘇一直這樣,蒙恬縱使有心當‘亂臣賊子’,也孤掌難鳴。
如今,皇帝生死不明,作為皇帝近臣的蒙毅,也沒有任何訊息,國中那些三公九卿,更是沒有一個人聯絡他。
蒙恬不禁開始懷疑,是不是得罪了滿朝文武?為何安邦定國的大事,自己會被排擠在外?難道皇帝真的不信任自己了?
這是皇帝特意授命的?
這可能嗎?
蒙恬反覆思忖,自己手握重兵,絕不能坐以待斃,絕不能讓奸佞小人亂國。
到底是誰,誰在皇帝面前進的讒言?是李斯嗎?是趙昊嗎?還是馮家父子,亦或是.
蒙恬將所有與皇帝親近的人都想了一遍,人人都是忠心為國的名臣,沒有一個人會亂國。
畢竟,亂國者必有所圖。
這些帝國大臣若亂國,必定身敗名裂,他們不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
就算不在大臣行列的趙昊,也多次表達自己不想爭權的想法。
一時之間,蒙恬實在想不出,誰是禍亂的根源。
但是,若說嬴政沒有下過昏聵的命令,蒙恬是不信的。
因為當初嬴政曾被嬴秦宗室的元老鼓動,對呂不韋門下,施行《逐客令》。還有因太后與嫪毐之事,濫殺無辜七十餘人,以至於諫議御史的屍身,堆滿了咸陽宮三十六玉階。
所以,皇帝在暴怒之下的反常命令,也是有可能的.
“現在這種情況,還真要聽王離的建議,先穩住扶蘇,只要扶蘇不奉詔,一切都好計劃.”
終於,蒙恬在紛亂的思緒中打定了主意。
扶蘇已經悲愴迷亂,不能再指望他了,相反,目下要著手保住扶蘇的性命。
只要扶蘇不死,大局就能扭轉過來。
對此,蒙恬深信不疑。
畢竟扶蘇清醒的時候,是一個合格的儲君。
唯其如此,他必須要寫一封確認詔書內容的申辯書。
用來拖延詔書執行的時間,為扶蘇爭權做裝備。
四更時分,蒙恬踏著寒雪回到了書房,提起大筆,思緒翻湧,熱淚忍不住撒滿了羊皮紙——
老臣蒙恬復請詔命
直到草原雞鳴陣陣,蒙恬才放下手中的大筆。
原本,他還想給李斯寫一封信的,畢竟李斯是皇帝臨終授命的領政大臣,可後來仔細一想,又放棄了。
在滿朝文武中,蒙恬與王翦、王賁的關係最好,與李斯的淵源最深。
王家、蒙家、李家,既是最早追隨嬴政的核心人物,又是帝國最為顯赫的三大功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