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離譜的是,這兩萬楚國先頭部隊率先攻擊的是為王離輸送後勤的“甬道”。
《史記集解》有記載:“恐敵抄輜重,故作牆垣如街巷”。
因此,攻“甬道”與攻城差不多。
但這種試探性進攻,章邯並沒有作出反應,讓“甬道”就那樣莫名其妙的斷絕了。
最終使王離軍與他麾下軍隊,徹底分成了兩塊。
史書記載:“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章邯引兵解”。
意思就是,王離糧道被斷,章邯不想辦法補救,直接退兵了。
於是,項羽抓住戰機,破釜沉舟,率領其餘三萬楚軍渡河。
史書記載的鉅鹿之戰,唯獨《張耳陳餘列傳》篇章記載了章邯參戰。
即項羽軍先擊退章邯,然後與諸侯軍圍攻王離,其餘篇章都沒有說章邯參戰。
其實,就算章邯在鉅鹿外圍被項羽擊敗,但損失應該也沒那麼大。
從後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就可以看出,章邯軍幾乎沒什麼損失。
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戰場,從後面圍攻項羽等叛軍。
可惜的是,項羽攻打王離軍的時候,章邯一直按兵不動,任由叛軍圍殲王離軍。
由於缺少糧草,又面臨諸侯圍攻,王離最終兵敗而亡。
可以說,項羽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第一功臣不是楚軍將士,不是各路叛軍,而是章邯。
如果章邯不消極避戰,積極與王離配合,項羽估計很難殲滅王離。
甚至還有可能被王離軍反擊,扭轉局勢。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王離之敗,固然有章邯的原因,但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出身將門世家,一門三侯,比起章邯,他有足夠的傲氣。
自古將帥不和,絕對會失敗,無一例外。
王離看不起章邯,章邯也不服氣王離,這才導致鉅鹿之戰的悲劇發生。
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王離不是無能,而是傻。
說白了就是情商低。
要是王離能跟章邯和諧相處,同仇敵愾,恐怕也就沒有項羽招降章邯,坑殺二十萬秦軍的事了。
誠然,一個巴掌拍不響。
如果章邯沒有私心,也不會坐視王離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