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蔡邕或是田豐,他們現在到了柳林村之後,很快就投入了工作。
在柳林村,劉顯給予他們的自由度很高,可以讓他們盡展自己的才學。最為重要的,就是在柳林村的生活氣氛很好,讓人感到很舒適。
在柳林村,那裡的百姓跟別處的百姓不一樣,他們充滿了朝氣活力,人人都很努力,為他們的新生活而忙碌,日子過得充實又自在。
蔡邕跟田豐到了楊氏縣、柳林村後,他們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劉顯為這些地方的百姓所制定的一些明文規定。這些都是根據大漢例法進行了一定的增減,最後定下了一些規定讓百姓去遵守。
這些,劉顯也借鑑了後世的華夏基本國法來進行修訂出來的。以後,也將會是大漢的基本國法。
現在,就只在劉顯所能控制的楊氏縣以及柳林村推行。
蔡邕跟田豐看過後,覺得很好,他們甚至覺得要比現在的大漢律例都要好一些。
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之下,百姓才能感受得到遵守這些基本規定的好處,他們也才能看得到美好生活的希望。然後自然而然的營造出一種比較濃郁的生活氣氛。
一個地方好不好,其實主要就是看當地的百姓生活得如何的。
如此,蔡邕與田豐,他們才會喜歡上了楊氏縣、柳林村,也願意為了這些地方的百姓出力做貢獻。
對於他們來說,這一縣一地的地方按照劉顯所制定的規矩發展下去,很快就能使這個地方繁榮起來,變得強大起來。那麼將別的地方也推行同樣的政略呢?這是否又同樣可以讓另外的地方繁榮昌盛起來?是否可以讓百姓更好過?
他們都是滿腹經綸的名士,所看到的東西自然會更多更遠。他們都已經有些佩服劉顯這個年紀不大的少年了,覺得投效劉顯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同樣也讓他們看到振興大漢的希望。
現在這個陶丘洪,劉顯感肯定,他同樣也有理想的,起碼,他會有一腔熱血。要不然,歷史上那王芬一遊說,他馬上就答應參加起事,要滅皇帝另立新皇。連皇帝都敢殺的傢伙,肯定也不是一個甘於平凡的人。
只要他到了柳林村,劉顯能就能提供一個平臺讓他盡展所學。到時候,劉顯相信,這個陶丘洪肯定也會如蔡邕、田豐一般,趕都不走了。
陶丘洪作為劉顯的媒人,代表劉顯跟孔家談婚嫁的一些具體的細節事兒。
這些劉顯就交給陶丘洪了。在談了這事之後,黃忠親自從城外的劉府商隊營地將送給孔家的彩金聘禮送來了,這些,也自然是讓陶丘洪去和孔家的人交接了。
孔府家宴,在劉顯的一首驚世的詩詞中結束了,實在是聽了這首詩詞之後,已經沒有誰還有繼續吃喝的興趣,都在想著這首詩詞的優美。
然後又在蔡邕執筆,將劉顯的詩詞寫出來後,眾人記住後就散去。
劉顯自然是不想獻醜,自己的毛筆字還真的上不了檯面。
此後,劉顯卻沒有離開,而是應孔融夫婦之邀,進了孔融的書房談話。
劉顯和孔雪的親事,其實多少都帶著一點政治聯姻的味道。
如果不是平原王府馬貴人為劉顯說的親事,那麼孔融還真的不會答應把女兒許配給劉顯,當時他都還要考慮了那麼久,甚至連馬貴人都以為孔融不會答應,都打算將目標放在蔡嫣的身上了。
劉顯和孔雪成親,這可不是說劉顯送來了彩金聘禮就算,肯定還得要有別的方面有一些利益關聯才可以。
在這古時代,隨便一個名門望族,世家或是權貴之家,他們肯定會有他們的產業,要不然家大業大,如何有那麼多錢財維繫呢?又哪裡有那麼多錢供他們過著悠閒奢侈的生活?
而孔家有什麼的產業呢?
劉顯對孔家的產業還真的不太清楚,自己的情報體系的觸角還沒有伸到這北海來。歷史上,關於孔融的孔家是做什麼的也沒有什麼的資料提及。
古時代重農輕商,但並不是說不經商。只不過,這個時代的社會上層的人沒有人會願意對別人說自己經商罷了。
在書房內坐好,孔夫人親自為劉顯倒了一杯茶。
“孔伯父……”
“你這孩子,還叫伯父?”
劉顯才開口,孔夫人就在旁一臉嗔怪的打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