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珽一番深談之後,高緯總算從一團混亂的思緒之中找到了一條清晰的路線,果然,道理是越辯越明,一味的偏執、頑固,最終導致的後果只能是陷入泥沼。
任何王朝滅亡都是有其道理的,並非一句短短的“德政不修、上昏臣昧、文恬武嬉”所能概括。而他也總算是明白,近日來自己的這種不安究竟來源於何處:
社會的腐朽,國家的衰落,歸根結底都是由內部矛盾所導致的……百姓為什麼造反?國家為什麼陷入動亂?說到底不就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階層固化,大部資源被擠佔,整個國家瀰漫著一股死氣嗎?
當百姓開始覺得自己的上升渠道過窄,生活水平下降,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絕望感,這個國家就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一旦他們連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要接受官老爺和地主老爺的盤剝,被逼得賣兒賣女也活不下去了,他們就會揭竿而起!
從本質上說,歷史就是一個輪迴,一樣的套路換了不同的皮在這個舞臺上反覆出演。
現在一個王朝盛世的未來已經在眼前鋪開了。
高緯現在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等著躺贏。
放眼四海,周國如冢中枯骨、陳國如待宰羔羊、吐谷渾不值一提、契丹諸部形同牛馬俯首帖耳,就連那盛極一時的突厥,如今也內鬥不休……佗缽可汗擔憂突厥領土過大,竟分封大小可汗,簡直短視愚昧之極,即便突厥號稱控弦數十萬,但在高緯眼裡與插標賣首的雞犬無異。
遲早要一個個收拾掉他們!
現在的高緯,頗有一種宇內無敵之感。
但這樣那樣的矛盾已經清楚地擺在了高緯的眼前,如果高緯不去理會它,在高緯之後三代,國家雖然會維持著繁榮昌盛的假象,高緯也會博得再統一時之君的美名,但也就僅此而已了,在歷史上的評價,他絕對不會比隋文帝楊堅更高。
如果他花費心思去解決——不談解決,這是不可能的——最起碼,要改良它,讓國家的根基更加牢固一點,讓“三百年魔咒”被破除,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整個天下的本質就是魚塘,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被魚吃,大魚衰弱,也有被蝦米分食的時候,說白了,都是韭菜而已!
祖珽那一番話,說的有很多中肯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讓高緯暗暗不喜。
在祖珽的言語之中,世家、豪族實力雄厚,不是普通三兩個政令就可以動搖的,還隱隱有勸說皇帝罷手,安享王朝盛世的意思在裡面……高緯聽出了一些苗頭:
不是祖珽不夠忠心,而是皇帝的目標太大,讓祖珽也感到畏懼!
高緯有一瞬間甚至隱隱猜測:是不是因為祖珽也來源於士族,所以他的屁股也要歪到那一邊去呢?
不能怪他胡亂猜測,坐在龍椅上,就是一頭權力野獸,對於任何有能力反抗皇權意志的團體都充滿了警惕,須知,有利益就會有糾葛,也就會有抱團取暖的人。
現在高緯已經察覺到階層開始固化,一些“有識之士”正逐漸達成一個共識,想要達成士大夫們的共同目的,讓歷史回到他們所熟悉的軌跡,與皇帝共坐天下。
理由也很充分,皇帝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與草民共治天下。皇帝的義務,就是穩住天下,不要讓這個“平穩有序”的社會根基發生動搖!
高緯明白這根本不是用刀子可以解決的問題,之前他削弱鮮卑武人,沒有出現大亂子,是因為經過長久的民族融合,除了極個別死硬份子外,大多數都對漢化改革不牴觸,他們損失的是兵權,高緯又從其他地方給他們搞出了福利來,算是補償。
而這次不同,高緯要動的是土地,是世家、豪強們的根本利益,換句話說,這就想要他們的命。他們如何不反抗?怎麼會沒意見?高緯又要從何處找補給他們?難道他們不會造反嗎?
這根本就不是靠刀子和“拉一派打一派,孤立一派”的權術鬥爭可以解決的。
高緯如果敢這麼做,偌大帝國將在一夜之間人心離散、土崩瓦解!
哪怕高緯一直以來都有意無意培養,但在小農經濟社會,百姓的力量太小了,出身寒門的子弟力量也太單薄了,將來或許有用,但在現在這個時候,根本不足以引為奧援。
所以……土地要改,但不能大改,制度要變,但不能大變。一切都要循規蹈矩,讓它看上去像是不同朝代制度的自然演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