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南侵,北周倉促應戰,大軍統帥除了齊國公宇文憲之外,還有一個頗為出人意料,那便是隋國公楊堅。
此二人都是被宇文護忌憚,迫害下獄,直到宇文邕設計除掉宇文護,這才名正言順地將二人放出來。
宇文憲是宇文邕最器重的兄弟,又多有戰功,這一路統帥名額早已內定,這第二路大軍統帥人選,便要楊堅自己去爭取了。
實際上宇文邕對於突厥人的忽然南下同樣是猝不及防的,不光是軍事動員,直到三四天之後,他依舊在斟酌主帥人選。
楊堅想要迅速躋身頂尖的權臣一流,軍功必不可少,而楊堅也知道自己下獄之前的勢力恐怕已經落入宇文邕的眼中,以宇文邕的城府,不猜疑他是不可能的。
因此,若是楊堅主動請纓,宇文邕有很大的機率不會答應,但是不爭取,軍權又從何染指呢?
楊堅機敏,立刻便有了主意,首先他主動上疏表忠心,表示願意率軍與突厥人決一死戰,幾乎是擺出一廂情願的姿態要求宇文邕應允。暗地裡,則聯合楊家為首的各世家,暗示他們全都要公開質疑自己。
這就使得世家們看不懂了,現在你本來就是勢單力孤,正需要支援的時候,你反而叫大家都公開反對?
怎麼想的?
不過身為鮮卑皇帝的臣子,各世家都頗有同氣連枝的感覺,儘管疑惑,但還是照做。
於是在“聽說”了楊堅主動請纓掛帥之後,人人都公開嗆聲,說楊堅的父親楊忠雖然戰功赫赫,但楊堅本人並無多少領兵征戰的經驗,讓他去,只怕貽誤國事。
群情洶洶,大有楊堅爛泥扶不上牆的感覺,沒想到,到最後皇帝還是做了決定,任命楊堅為將,這道聖詔一出來,不知道多少人匪夷所思!
其實這便是楊堅的高明之處了,宇文邕猜忌他暗地結黨,楊堅剛露出想要立功的跡象,便如此多的人站出來不許,側面反應出楊堅不得人心。宇文邕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楊堅既然想去,那也隨他,漢臣們的心思還是要顧忌一下的,顯示一下自己的明君風範,出於這個心理,宇文邕便沒有反對,順水推舟答應了下來。
楊堅從自己父親楊忠那裡繼承得來的家臣,個個都是百戰餘生的悍卒,又臨時招攬了幾個族人,楊堅將他們全部暫時委任為隊正、隊副、錄事、參軍等低階職位。
然後,楊堅又在各柱國家族中好說歹說,勸動了一些有志謀取功名的人,請他們暫時給自己充當幕僚。
如此,一個簡陋的班子算是搭起來了。但楊堅的工作絕對不會輕鬆。
西魏建立的時候,鮮卑人幾乎都拼光了,自此之後一直實行的是府兵制度,而府兵以良家子為主,商販、罪犯、、賤籍、乞丐等通常不被軍中接納,即便有人走通關係也不管用。
這幾年北周倒黴,接連戰敗,折損了不少士兵,朝廷便又開始打起了擴軍的主意。
宇文護親口下的命令,無論出身貴賤,無論出身,只要加入府軍,犯罪作惡的可以一筆勾銷。
此令一下,各地流氓無賴、閒漢惡棍還有逃犯人等紛紛湧了過來。
兩路大軍合軍也不過三萬人,就這,還是東拼西湊出來的。
宇文憲所領的軍隊自然都是精銳,卻將糟粕全仍給了楊堅。
講實話,楊堅一點也不想要這些人,這些人目無軍法,只會打架鬥毆,除了鬧事什麼也不會。如果還有得選他是不會帶這支垃圾軍隊的。
不過好在,他們雖然紀律散漫,體質卻比正規軍中計程車兵好上許多。多操練幾番,多弄些軍功獎賞,勉勉強強也可以拉出去打一仗。接下來數日,楊堅忙了個焦頭爛額。軍營之中魚蛇混雜,士卒不聽話,將官也未必將他放在眼裡。
也虧得楊堅有城府,他不立刻發作。一邊將自己的人安插到關鍵位置,一面向軍中的各將官示好,對於軍中一些不乾不淨的事情,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軍中各人見狀,紛紛譏笑楊堅,愈發不將他放在眼裡。
楊堅先是處處忍讓,大軍好歹走到銀州,便在城下遭遇慘敗,這時楊堅突然發作,將眾將官一舉拿下,以“蔑視上司,不服從軍令,致使慘敗”為由,將罪責重者斬首,其餘貶為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