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人抱著一大沓紙做的考卷一一下發,另外一個公人負責發放一張空白紙張,另外還送上一盒算籌。
公人發放到祖珽這一桌,祖珽將准考證明拿出給他看,公人對了一下,將已經寫好名字卷子發給他。
隨後一盒算籌就放到了祖珽案上,公人面無表情的將一張空白的大紙放在他面前,指著紙張的左上角,輕聲道:“在這裡寫好自己的名字、籍貫,紙張不得損毀……”簡單交代之後就離開了。
之所以發放算籌是因為此次考的是第一場算學,對於學子的習慣來說,有了算籌做題會更加方便一點。
然而眾人的注意裡卻不在這算籌上,而是在這紙張上。
祖珽撫摸著細白如絹絲的紙張,露出驚訝讚歎的神色,居然還有這般好的紙張?據公人說這是給他們打草稿用的。
這紙薄如蟬翼、滑如絹絲,而且柔韌非常。
拿這麼好的紙張來給他們作為草稿紙,饒是以祖珽的見多識廣也不得不讚嘆這真是大手筆。
造紙技術雖然早在東漢時期就發明了,但是由於技術的問題,質量好的紙張很少,大多做工都很粗糙,在書寫的時候常常出現毛細現象,寫出的字不好看,所以即使紙張問世這麼久,可人們還是更加認可帛書和竹簡,這樣好的極品紙張是非常罕見的。
同樣眼熱不已的還有很多人,如果不是因為紙張必須要署名上交,他們簡直都想將這紙張收藏起來,那裡捨得用掉它?
不過畢竟考舉更加重要,人們很快收下了對這張紙的讚歎,將注意力集中道考題上。
只是第一眼,便讓大多數考生失聲,有的考生目瞪口呆,“這……”
這個時代要比明清時期更加看重算學方面的問題,而且南北朝時期還有隋唐時期也多有人編撰出算經之類的學術著作,這個時期,事實上很多文人都精通算學。
南北朝是算學的蓬勃發展時期,但凡是讀書人,對於算學方面也是不反感的,至少都會使用算籌,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諸如《周髀算經》、《孫子算經》、《算術記遺》、《九章算術》之類的算學著作,有的水平高涉獵廣的還學過祖沖之的《綴術》。
但是絕大多數學子也僅僅是學過而已,並不是精通,更何況這張卷子上足足記載了有二十多道算學大題!都是需要一一解答出來的!而且每一道都是中等難度以上!第一題便是令人頭疼的雞兔同籠問題!
這就讓不少士子頭上冒出了汗。考舉果然不是那麼容易的!
見這考場中嘈雜聲亂成一片,考官皺著眉低聲喝道:
“安靜!再敢喧譁,逐出考場,取消考舉資格!”這才勉強將聲音給摁滅了。
這邊祖珽快將考卷貼在臉上了,總算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清楚了上面的內容,
“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目光轉到下一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祖珽興奮的手幾乎都在發抖,強行鎮定下來,再看向下一題,“今有雞翁一,值錢五;母雞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凡百錢買雞百隻,問雞翁母雛各幾何……”
祖珽幾乎要控制不住仰天大笑,【這些題目不過爾爾,老夫全都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