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華盾急忙扶住龍,連聲致歉。龍身後那兩名青壯戰士惱火的瞪著衛華盾。
龍擺手示意無妨,面無動容淡然道一聲:“走吧,我們去見堯。”
衛華盾三人默然隨之同行,一路上所見所聞,不禁使他們歎為觀止……
正如後世華夏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75年始發掘的【陶寺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一般,這座唐堯率族人所建的新家園平陽城,城牆牢固,容納著數以萬計人口聚居;其內宮殿區、祭祀區、貴族區、普通居民區、倉儲區、手工作坊區、製陶場……一應俱全。
其中所有建築普遍均為木構架形制,儘管房屋的平面形式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不同樣式,但道路規劃依舊井然有序。這便是華夏文明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龍有意先帶著三人兜圈觀光,衛華盾自然知曉龍的用意,尤其是龍在戰士訓練場外駐足稍久,並且沒有讓三人看到糧食倉、冶煉場和制器場,他的用意就更加明顯了。
龍是在保密部落科技的前提下,展示著夏部落的強大。無論衛華盾三人是從哪裡來,究竟有什麼目的,龍都要讓他們知道:夏部落文明友善,卻也強大擅戰而不可欺!
衛華盾不禁再次由衷敬佩這位方正持重的華夏先輩。
再行稍許,至一處交通要道,那裡埋立一根木柱,柱旁有人看守。
事實上,方才一路行來,每處主要路口都設有同樣的木樁和看守者。衛華盾三人早已發現這個細節,但卻誤以為那是維護治安之類的安排。
但它不是。
此刻,一名老嫗正在對那看守者講話。聽到他們交談的內容,衛華盾三人不禁面面相覷。
老嫗對看守說,自家居住的地方離水井太遠,現在又時逢旱季,家家戶戶都缺水,每天排隊都要等好久……而且這片區域那口共井也快乾了……所以想讓堯派【伯益】在離她家近一點的地方,再打一口井。
儘管老嫗的話顯然不思大體,甚至太過以己利為重心,畢竟在這個時代要打一口井絕非易事,況且眼下處於大旱期……但那看守者依舊耐心聽完老嫗陳述後,告訴她說,自己一定會轉告給堯。
正在這時,遠處行來一群外族人尋柱而來,對看守者說:他們是同聯盟某某部落的人,有事特來訪見堯。第一次來這裡,不識路。
看守者立刻叫來其他看守接替守柱,他則為外族人引路,帶他們去見堯。
衛華盾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根木樁就是史料所載,後世所稱的“誹謗之木”。」
堯有許多美德為後世所傳頌,歷史上許多名人偉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
後世漢武帝贊其:“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近代毛爺爺有詩:“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勤儉聽諫,便是堯的諸多美德之一。
堯設立“誹謗之木”於各主路口,並派人看守,民眾若有什麼意見,可以向看守者陳述;如果來者有意要訪見堯,看守者還會為來者指路或引見。
此外,在衛華盾三人隨龍來到宮殿時,見到宮門前設有一張“欲諫之鼓”,該鼓製材為陶,與後世出土文物極其相似,名為“陶鼓”。誰若對執法者有意見,或是對部落有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便會立刻接見,認真傾聽來者講話。
北宋年間“包青天”包拯革除(氵虧)吏積弊,為民大開官府正門,便是設下“登堂鼓”,以便窮苦百姓得以擊鼓鳴冤,見官訴訟。此舉對於後世影響深遠,但早在四千多年前,唐堯便已經立下了這種體恤人民的模範榜樣。
堯之夏部落作為集團方國聯盟的首領部落,在總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平陽都邑中,其宮殿自然也需建得氣勢恢宏。內中按部就班分割槽域陳列各種物品,就像後世辦公樓中不同部門辦公室專事管理不同事務一樣。
諸如生產工具與武器:斧、錛、鑿、鏟、刀、鏃……銅器:鼎、豆、鑑、壺、簠、舟、鬲、盉、盤、甗……樂器:銅鎛、銅紐鍾、鼉鼓、土鼓、石磬、特磬、陶鈴、銅鈴、陶壎……飾品:鉞、瑗、環、梳、綠松石鑲嵌、蚌片鑲嵌的各種頭飾、項飾、臂飾……以及各種材質的不同禮器……
這一切都在無聲彰顯著夏部落的繁榮昌盛與富強。
然而,誰敢信……
就是這樣的夏部落,身為眾方國聯盟大首領的堯,他自己和家眷卻居住著簡陋的茅草屋,喝著野菜湯,穿著用葛藤織就的粗衣鄙履!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採椽不斫。”——《韓非子·五蠹》
“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斫,素題不枅。”——《淮南子·精神訓》
堯為華夏先民們辛苦操勞畢生,在生活上卻格外簡樸,“屋頂的茅草鋪放不修剪,屋簷的椽子不砍削,端額的樑柱不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