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週一。布魯克林不清楚來特曼公司是如何商議的,反正在這個美好的週一上午,他要求的條件都達到了。
卡爾·來特曼從華盛頓趕到紐約,另外八家精神鑑定機構根據他的要求,單獨列出一份不同的測試。
至於來特曼身後的兩條小尾巴,布魯克林直接無視了。經過週末的發酵,巴魯克學院食堂爆炸襲擊桉審理法官布魯克林·李喪心病狂地要求在已經給嫌疑人彼得·約翰遜做過兩次精神鑑定的基礎上,又直接申請了八次精神鑑定,這則訊息已經傳遍全聯邦。
已經有人建議irs調查布魯克林·李的個人賬目了。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布魯克林為什麼這麼做。
哪怕是a電視臺,主持人努力地想要為布魯克林說話,但依舊沒能找到切入點。
畢竟這太駭人聽聞了。做一次精神鑑定是正常,做兩次可以認為是懷疑第一次的鑑定結果真實性,但直接做十次?
這不是彼得·約翰遜精神有問題,而是布魯克林·李精神有問題!布魯克林這個週一沒有接受起訴書,他平靜地坐在辦公室等待鑑定結果。
辦公室裡很安靜,鮑勃與奈莉儘量放輕腳步,不敢弄出動靜來打擾到布魯克林。
面對外界的洶湧輿論,他們也已經意識到布魯克林申請八次精神鑑定這一行為意味著什麼了。
一旦鑑定結果與前兩次一致,布魯克林將面臨一系列的調查,他的職業生涯將毀於一旦。
布魯克林坐在椅子上,顯得有些緊張。他正在跟溫士頓回郵件。經過週末的‘促膝長談’,兩人的關係成功‘拉近’不少。
即便如此,a也沒能在這場自發的輿論海嘯中幫助布魯克林多少。‘溫士頓州議員關心巴魯克學院食堂爆炸襲擊桉進展,與庭審法官布魯克林·李長談’這條新聞甚至連條浪花都沒翻出來,就被洶湧的對布魯克林的討伐聲淹沒。
……………………紐約,一家精神鑑定機構臨時搭建的會議室內。卡爾·來特曼、托勒斯、洛克爾以及安妮·奧爾丁頓檢察官、昆特·艾利奧特、傑森·布林齊聚一堂,安靜地盯著前方的大螢幕,聚精會神地觀看著。
一牆之隔的另一端,八名來自不同機構的精神鑑定專家正圍繞著彼得·約翰遜進行‘會診’。
卡爾·來特曼歪靠在桌沿上,津津有味兒地盯著螢幕,等第一輪測試結束,他起身鑽進了隔壁房間。
他歪著頭,雙手插兜,上上下下打量著彼得約翰遜,那模樣活像個下城區隨時準備搶劫的混混。
來之前他有些不以為然,在見過第一輪測試後受試者的反應後,他發現,這名受試者很有趣兒。
打量了一會兒,卡爾·來特曼口中嘖嘖有聲地返回了會議室。
“布魯克林·李說的沒錯,你們的確應付不來。”他抬頭衝身後的兩條尾巴說道。
“這個人的表情跟他的反應是矛盾的。”他指著螢幕,上面正趁著準備第二輪測試的空隙回放著第一輪的影片。
“比如這一句。”他按下暫停鍵解說道
“在回答‘電話鈴聲突然響起或類似這樣的突發性事件,你是否習慣最先做出回應’這一問題時,他在回答時有明顯的遲疑。他的表情卻很篤定。”說完,他看向洛克爾。
洛克爾在電腦上操作了片刻,衝他搖了搖頭。
“我們無法建立基準線。根據你的描述,他甚至在回答自己姓名時都表現出衝突的一面。”洛克爾擷取了彼得·約翰遜與八名專家剛見面時的場景,解說道
“他在回答自己叫彼得約翰遜時,聲音並沒有出現波動,吐音正常,沒有刻意或不經意的咬字跟託音,但看他的表情。”一張緊皺眉頭、目光遊移、嘴角微微翹起的大臉被投屏在大螢幕上。
洛克爾連續在面部圈出多處
“這些都在說明他在說謊,他甚至對眼前八名專業人士表示不屑。”詢問姓名,這是最容易建立基準線的方式。
基準線對於完整分析一個人的一系列行為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有了基準線的存在,才能分辨出這個人是否在說謊,是否在刻意隱瞞,是否在假裝隱瞞。
都知道鼻孔長大、嘴唇緊繃是發怒的表現,可如果這個表情發生在一個天生鼻孔外翻、唇線平直的人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