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文旭在家閒著沒事幹,正準備開啟電腦,只聽門外有人叫到:“文旭,文旭。”
聽見這熟悉的聲音,不用猜就知道是誰。
文旭連忙走出房門,一個身高1米65,上身穿著藍白相間條紋衫,下身穿著灰色休閒褲子,腳上穿著一雙藍色拖鞋,戴著塑膠架黑框近視眼鏡,有點黝黑的男孩走進來,正是他的同學胡東閣。
“胡東閣。”同學間的稱呼再簡單不過,文旭打了聲招呼,就繼續開電腦。
胡東閣也跟著文旭進了房間,脫下拖鞋,一邊轉身躺在床上,一邊問道:“高考成績出來了,你查了嗎?”
“當天就查了,考了531分。”文旭頓了頓,接著問道,“你呢?”
這也不怪文旭猶豫,他從初三認識這同學起,對他的認知就一直在發生著變化。
文旭的初中叫蘄鎮初中,那年共有十六個班,每班六七十人。
這些學生初中畢業後繼續讀高中的選擇通常有三個,依次為:蘄鎮的李時珍中學或者叫二中,縣級優秀中學蘄縣一中,市級優秀中學蘄市中學。
這裡就得提一下,蘄市一直非常重視教育,從政府到學校到普通百姓,無人不重視教育。
蘄市中學就曾被譽為高中教育的神話,是響噹噹的全國第一高中。
蘄市中學擁有百年的教育歷史與卓越的育人口碑,無論是書店裡到處都是的“蘄市密卷”,還是各種新聞報道,無一不述說著蘄市中學的輝煌。
在上個世紀,蘄市中學出過60多名高考狀元,國際奧賽獎牌拿到手軟,可謂是盛極一時。
可惜,到了新世紀,隨著高考改革、新課標改革,奧賽與高考脫鉤、高考試卷分省命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市場經濟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無數優質師資力量被挖走,蘄市中學的優勢漸失,榮耀了近30年的蘄市中學,逐漸走下“神壇”。
如果說蘄市中學是全國學子的高中理想學校,那蘄縣一中就是蘄春縣除去極少數頂尖學子所希望的選擇了。
初三那年,文旭的中學為了提高蘄市中學、蘄縣一中的錄取率,把年級前一百二十名的學生單獨組成了三(17)班、三(18)班兩個班,用全校最好的師資力量去幫助他們衝擊最好的高等學校。
於是,文旭便認識了很多新的同學,這其中就包括胡東閣。
因為兩個人家很近,早晨一起上學,晚自習後一起回家,兩個人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文旭這才知道,教他們物理的胡老師就是胡東閣他爸。
後來,文旭去了蘄縣一中讀高中,胡東閣則留在了鎮中讀了他的第二個初三。
等文旭回二中復讀,胡東閣恰好在二中普通班讀高三,這才一起高中畢業。
也因此,文旭實在摸不透他的這位老同學的成績到底是屬於哪一路。
“389分。你打算報什麼學校?”胡東閣帶著半邊耳機,兩隻手在手機螢幕上忙的不可開交,心不在焉地說道,好像這分數跟他毫不相干一樣。
這份淡定的態度文旭還是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