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仙說道:“弟子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佛道並無高下,佛與道只是給人們不同的選擇。”
“就好比儒學一樣,佛學、道學也是一般無二。”
陸鳳秋聞言,笑了笑,點了點頭,然後悠悠說道。
“在這方天地,儒釋道三家分庭抗禮。”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雜貨店。”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便是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便是步入凡塵、宣揚佛法。”
“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
“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透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透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
“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透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涅槃成正果。”
“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說到這裡,陸鳳秋停頓一下。
許仙聽的如痴如醉,他雖然看過了前世,但今生對於佛法的理解也就是普通人的層次。
這聽到陸鳳秋如此詳細的講解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許仙都有一種恍惚感,恍惚又回到了大雷音寺,彷彿自己眼前的講道者又變成了如來。
然而,雨還在下。
許仙從夢幻中醒來,他看的清楚,眼前的講道人,並非如來佛祖,而是天尊。
許仙揖手道:“想不到師尊對佛法亦是如此精通。”
陸鳳秋笑了笑,道:“正是因為知曉百家之道,才能明白自己之道。”
許仙聞言,若有所思。
陸鳳秋看了看許仙的狀態,又看了看白素貞、小青、還有鹿小花的狀態。
白素貞雖然不如許仙那般痴迷,但也是專心聽講。
小青和鹿小花便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