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風拎著康熙,隨意走近一個房間,然後看也不看,直接將康熙小皇帝扔到了一邊。
他轉頭,看著韋小寶十分艱難的將某公公拖進房中,沒有拐彎抹角,直接開口道:“韋小寶是吧!”
“給你一個任務,在一個時辰內,將陳近南找來,告訴他,本座有個交易跟他談一談!”
“不要想著耍花招,也不要想著跑,否則我不介意血洗皇宮後,再血洗紅花會和麗春院。”
韋小寶聞言,本能的想要否認自己認識陳近南,不過當他對上李長風那宛如深潭的雙眼後,果斷認慫,強笑道:“大佬您就放心吧,我這就去把我師父找來!”
也幸虧康熙陷入了昏迷,要不然知道韋小寶另一層身份後,指不定多麼傷心呢。
每一個帝王,都是稱孤道寡,他們沒有朋友,也不相信朋友。
如今的康熙,還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帝王,因為,在鹿鼎記的前期,他的確把韋小寶當成了朋友。
事實上,韋小寶和康熙永遠都成不了朋友,這也是為何《鹿鼎記》會以韋小寶辭官退隱為結局。
古往今來,可又有哪個人對自己好兄弟、好朋友,是一副“皇上聖明、奴才該死”的奴才嘴臉的?
韋小寶最後之所以選擇歸隱,說穿了,就是和康熙帝距離越來越遠,不情願再當奴才。
同時也能看出韋小寶的聰明,因為他就算高官顯爵,被封一等鹿鼎公,封撫遠大將軍。
可奴才終究是奴才,韋小寶在滿清朝堂中,也只不過被眾人視為是小丑弄臣。和明珠、索額圖、傑書那些滿洲人精相比,他一個漢人混混那點手腕和心機究竟玩得過誰?
就說多隆那個粗胚,他可能是真的弱智到連是姓韋的捅了他心口一刀也沒數麼?
無非是皇上的臉面,大家都在官場混,不傷和氣。
一旦康熙的寵信消失殆盡,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你可以把《鹿鼎記》當做一個寓言來看,一個滿清為什麼能奴役幾億漢人兩百餘年的寓言。
原著中,韋小寶出身於滿清作惡最多的揚州,耳燻目染滿清之殘暴罪惡,十分崇拜大明英烈,崇拜那些反清復明的好漢。
然而,當他遇到了康熙,成為一步登天的韋爵爺後,便不斷地在滿清和紅花會只見猶豫不決了,最終雖然沒有徹底成為滿清皇帝的重心奴才,卻也選擇了退隱不問世事。
從這裡面,我們便能看出一個滿清為什麼能奴役幾億漢人兩百餘年。
正如電影版鹿鼎記中,陳近南與韋小寶的一番對話。
陳近南意味深長地:“小寶,你是個聰明人,我可以用聰明的方法和你說話,外面的人就不行”。
韋小寶茫然:“不解”。
陳近南:“小寶,你知道,現在聰明的人大多數已經在清廷裡當官了,所以,如果我天地會要同清廷對抗,就只能用一些蠢人了。對於那些蠢人,絕對不可以對他們說真話,只能用宗教的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不過是一句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
韋小寶眨眨眼:噢。
陳近南:“清朝一直欺壓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和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
韋小寶打斷陳的話:“要反清就是因為他們搶了我們的錢和女人,是不是?復不復明不過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呀!行了,大家都是聰明人,瞭解!繼續說”。
陳近南點頭:“總之呀,如果能做成功的話,就有無數的銀兩跟女人,你願不願意去呀?”
韋小寶大喜,激昂地道:“願意!”
正所謂: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既然已經有了高官厚祿,那麼像韋小寶這樣的聰明人,又豈會真心的反清復明!
若在鹿鼎記小說世界,或者鹿鼎記電視劇的世界,李長風絕對想不起陳近南這個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