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17偵查小隊彙報總結出,目前,已有一隻騎士團、半支損失嚴重的工匠團與約200人的平民,集合到了巴斯托斯公園附近。」
「另外、"玄鐵"在廣播之後就再次出手了、經核實,這次巨箭綁上了高烈度源石炸藥,箭矢落點方圓十幾米都被爆炸捲進去……不過因為該處空曠、只造成了6人傷亡。」
一名女參謀聞言後迅速轉身、敬禮,同時高聲回報道。
「哈……這才過去一個小時左右吧?」
羅素露出了笑容,徹底無視了這些傷亡數字。
她清楚,此刻城中每分鐘死去的平民與戰士,恐怕都不只這個數,相比已經重新收攏的部隊、這點損失近乎可當作沒有。
原先、她做出的戰略規劃是根據記憶中的駐紮地點作為基準。
打算以少擊多、靈活穿插,前去逐步收復城區時重整部隊,行動類似於從外圍擊破、解救被包圍的多個部隊。
但那個西里爾的一番舉措、且不說讓她不高興的那些。
那廣播在震攝敵軍士氣,以及蒐羅殘兵上的效果是真有效,她甚至猜想,是不是城內離散的友軍、也同步發起了反攻?這才使目前的仗打得如此容易?
無論如何,根據目前狀況、也許她對於這場戰疫的佈置、還可以更加大膽一些。
「第1到第3征戰騎士團聽令!上前填補團與團之間空缺!」
羅素明白,自己需要與諸國援軍互相爭搶時間!
為此,她做了一個其在過往穩健指揮之中,從未做過的事情。
——那就直接投入預備隊(reserveforces,原本按照正常的戰略佈署、指揮官應該滯留一定量的精銳化的部隊,在戰局有變、前方部隊消耗完時擊時進行補充。
但現在為了更快穩定局勢,她選擇了將手頭中的籌碼全數「ALLIN」,將預留的三隻騎士團也全數投入戰線之中,只為最大化收復失地的速度。
作者的軍事小教室:
下圖,是相當知名的庫爾斯克會戰(BattleofKursk的戰略地圖,左邊是辣脆(懂得都懂德軍,右邊是蘇聯紅軍。
地圖中的方塊是軍事單位、中間寫的是部隊番號,下方是部隊領導者姓名,上面的「X」代表部隊規模、X愈多則代表規模愈大,翻譯如下:
XXXXX→集團軍群、方面軍
XXXX→野戰軍、軍團
XXX→軍、兵團
這裡我儘量簡單地講。大家可以看到,左邊的德軍在圖中央形成了兩翼攻勢、顯然打算使出在戰爭前期,造就了無數勝利的「鉗形攻勢」(Pincermovement。
然而,最後這場戰爭以洗頭佬(理由同上的徹底落敗收場。
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時紅軍已經在長年的防禦戰中,養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那就是——保留大量戰略預備隊在後方。
事實上在進攻開始時,紅軍是不會知道狡猾的德軍會從具體哪邊實施進攻(就算突出部存在,路線還是多種多樣,那麼與其
過早佈置出去、創造弱點,不如留在手牌中,再根據臨時狀況作出反應。
他們只是建立好防線、受到攻擊之後用預備隊投入防線之中、如此。
近乎可以確保部隊、絕不會陷入衛國戰爭初期被分割圍殲的場面。
如果戰況樂觀,就投入更多預備隊直接轉守為攻,直接從防禦戰變成戰略反擊戰。
事實上、在後期確定戰役勝利之後,同地圖上的戰線也確實變成了一個〈形狀反攻浪潮,緩緩往左邊推進,尖頭處直推基輔城下。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