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大敗,意味著燕軍想要將唐軍給擋在河內郡之內,或者說想要迅速將河內郡給奪回的想法,徹底破滅了。少部分的敗軍連夜向著北面逃去,李信則因為大軍連日大戰,而且連續追擊了很遠,已經是十分的疲憊了。因此,不得不暫時在修武縣城休整一下。
當然,他不可能讓敵人放鬆下來。於是,便將手中的所有騎兵都給撒了出去,深入到了汲郡境內,追擊那些逃跑的燕軍敗兵。
汲郡的版圖有些奇特,因為它是從修武縣開始,而後一路往東北去,就好像是一條連起來的直線一樣。
這是因為汲郡所處之地,受到了黃河與太行山的夾峙,中間寬度不夠的情況之下,能夠設定一個縣便已經是足夠了。而這也使得,如果從河內郡往北前往鄴城方向的話,必然就得從汲郡經過才行。
汲郡最南部一縣即修武縣,而後再往東北依次是獲嘉縣、汲縣,汲縣的西北部靠近山區的地方,則還有一個共縣在。而從汲縣繼續往東北方向的話,便到了朝歌縣了。
而汲郡最北面的一個縣距離朝歌縣很遠,位於太行山餘脈的山區之中,名為林慮縣。
六縣之中,汲郡乃是郡治所在,而且,這些縣城除了林慮與共縣之外,基本上都與黃河相距不算特別遠。但其中特別要說明一下的,則是這個朝歌縣。
朝歌縣位於後世的鶴壁市以南,古靈山以東。此地可謂歷史久遠無比,殷商之時乃是國都所在之地。而這古靈山就更不得了了,自古以來便是宗教興盛之所,據說,這裡曾經乃是女媧修行之處。
當然,無論是殷商也好,還是福地也罷,對於李信來說意義都不是很大。真正讓他關心的,其實還是位於朝歌縣境內北部的淇水關。
汲郡之內有一條淇水,後世的時候已經是不太顯眼了,但在古代的話,它可是黃河的支流之一。
在這裡要說一下的,便是這黃河的流向了。
但凡是有一些瞭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古代的黃河經常氾濫改道。尤其是其中大的改道,有史可查的便有數次之多。後世所看到的黃河下游走向,其實和魏晉之時已經是差得遠了。
此時的黃河,在懷縣一帶都和後世的差別不大。但在懷縣東南二十多里之外,卻與後世河道不一樣了。
後世的黃河河道,在滎陽縣以北是一直向東流去的。但在此時,它卻是直接經過了懷縣以南,而後一路向東北流去,一直到入海口那一段數十里長的距離,才又和後世的河道重疊了。
否則的話,按照後世的河道來說,汲郡就不可能是在黃河邊上,反而陳留郡應該是在黃河邊上了。畢竟,陳留郡郡治小黃縣就在後世的開封市東面不遠處。
由於建安年間,曹操在淇口作堰遏使淇水往東北方向流,最終注入到了白溝,也就是後世的衛河之中。所以,淇水也就不算是黃河支流了。
但無論如何,本就處於太行山與黃河夾峙之間的汲郡,道路本來就相對不寬,此時再中間被這淇水給橫腰一斷的話,自然便將北上南下的去路給擋住了。
而這淇水關,便是建立在這淇水之上。它的樣子像是一艘東西向放置在水中的船,雖然不大,但是卻剛好將道路給擋住了。這樣的一個地方便是易守難攻,扼守緊要之處。
如今的燕軍,在遇到一連串的大敗之後,便基本上都退到了這個地方去了。
李信派出的騎兵先行追到了此地,而後便無法再透過了,只能夠是留在原地,而後派人去報知李信。
此時,位於朝歌縣以南的數縣,聽說了燕軍大敗的訊息之後,紛紛開城投降。因此,客觀上也加速了唐軍北上的速度。
李信得報之後,便盡起大軍北上,趕到了淇水關以南的朝歌縣城中。
“殿下,燕軍死守淇水關,關上的兵馬雖然不多,只有數百人而已,但在關北的話,卻是有著數千兵馬。而且,一旦時間拖得太久,鄴城那邊必然派大軍支援,咱們必須得儘快拿下此地才行!”先行趕到此地的騎兵將領前來稟報道。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耽擱了,立刻下令進攻吧!”李信往淇水關看了一會,淡淡的說道。
“是!末將遵命!”聞聽軍令下達,在場的將領們恭聲肅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