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一點來說的話,那個原告現在並不是關中人,而是從外地過來的。但他家在二十多年之前,卻是地地道道的扶風郿縣之人。想當初關中大亂,各方勢力打來打去,許多的關中百姓們為了逃難,只得拖家帶口的向其他地方遷移。由於當時的江左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定的,自然便成為了許多關中百姓們的首選。
尤其是離得最近的漢中荊州等地,許多的關中百姓都南下到了這些地方,漸漸的便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如果說事情就這樣的話,那也沒有什麼。畢竟,人都不回來了,關中又接連換了好幾任的主人,物是人非之下大家各過各的好了。
但問題就在於說,這幾年來,華山軍崛起於關中,而且勢力越來越大。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關中之地已經是安定了幾年時間了。由於過去的基礎雄厚,再加上華山軍官府政策得力,所以,關中自然是越來越好了。
這幾年來,出入關中等地的商旅是越來越多,基本上只要是在關中待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會發現關中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口口相傳之下,關中如今在外的名聲自然是不差的。
在許多的人,尤其是一些比較混亂的地方的百姓們聽來,傳言之中的關中那簡直就是再美好不過的地方了。
當然,這其中其實也有職方司的功勞在。畢竟,當初李信他們制定政策之時,其中有一條就是要利用各種辦法,大力的吸引流民入關,從而是充實治下人口。
國人素有故土難離的本性,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誰願意背井離鄉去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
許多本來是關中遷移出去的老百姓們,這個時候突然間聽說自己老家的日子過好了。再也不用擔心生命安全,再也不用擔心流離失所,那顆歸鄉之心便動了。
事實上,這幾年來,由於天下戰火不斷,離關中比較近的漢中、荊州等地聚集了大量的關中百姓。而自從華山軍開始吸引流民之後,便陸續有這些百姓開始回鄉了。
不過,一開始之時並不是很多,真正開始多起來乃是當初滅了苻秦,並了秦州之後。自此之後,回遷的百姓幾乎是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如今關中會恢復得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
關中的人口之中,有一大半都是回遷的百姓,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乃是從其他地方逃難進入關中的。比如說是從上黨太原等地,還有洛陽以中原廣大地區的百姓等等。
再加上一直留在關中沒有離開過的本地人,這就構成了如今華山軍治下的百姓成分。
華山軍的分地政策開展得很早,從當初還在鄭縣之時便已經是執行了。這種政策之下,使得百姓們都有自己的田地耕種,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們而言,乃是有著很大的吸引力的。
再加上稅收並不是特別高,政治比較清明的情況之下,自然是有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在關中安家了。如此一來,到了如今的話,終於開始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人多地少。
要解決這個問題,相對而言都比較的簡單。一個是加大開墾的力度,另外的一個則是將部分的百姓給分散到關中附近的地方,比如說安定、北地、新平、天水等等。
但現在這個案子中的問題卻不在這兩個辦法之內,因為原告本來是遷移到了漢中的。聽說關中安定之後,便回來看了一下,發現這邊的確比漢中更好之後,便打算搬回到原址居住了。
這都沒有什麼,關鍵就在於說,當他去到自己祖上留下的那些田地上看的時候,才發現這些田地已經是歸別人所有了,就是被他告上縣衙的那個老農。至於說他的證據,便是手中有一份幾十年前的田契在。
其實他告的乃是老農一家人,因為他家祖傳的幾十畝地如今都成了這老農家的一部分田地了。而且,對方已經是在那些田地之上耕作了一兩年的時間。
那老農哪裡想到自己老老實實的耕田過日子,生活正在越來越好的時候,居然天降橫禍惹上官司了呢。但他也不怕,哪怕對方手中有著田契在呢,官府的人傳他的時候,他便立刻趕過來了。
老農之所以不懼對方,是因為他手中也有田契啊!而且,這田契乃是當初華山軍重新分田地的時候給他的。在他看來,對方手中的田契那已經是過時的東西了,現在是華山軍的天下,自己手中這份才有用。
兩人之前已經是爭執了許久了,但一直都沒有爭執出什麼結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