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月這裡的專家教授雖然嘴上不說,心裡還是會對她有些看法,為了不讓自己總掛著一個名不符實的標籤,她拿著李教授介紹的相關書籍,找個隱蔽的角落就去學習了。
此時李教授剛回農科所,一切活動都在準備階段。
周曦月連實驗室的裝置都沒有認全,自然不會過去礙別人的眼。
學習這種事,在別人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學習,這不是勤奮,這就是愚蠢了。
就顯你愛學習,就顯你空閒時間多。
李教授此時也是起步階段,自己的事情還千頭萬緒忙不過來,照顧周曦月的時候難免會有疏忽。
周曦月並不在乎,存在感並不是透過別人喊你多少次來體現的,在農科所的存在感只能透過真才實學來體現。
能拿到內部資料,有這種珍貴的學習機會,周曦月非常珍惜。
得益於她超強的學習天賦,一週時間她就熟悉了實驗室的所有工具,並對李教授提到的相關學科有所瞭解。
李教授的工作主要是研究雜交冬小麥,實驗室裡有三個人同樣做這個工作,他們準備了一千多株樣本,下一階段工作就是檢驗這一千多株雜交冬小麥在十一個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和親本之間產量差異。
這一千多株雜交冬小麥已經是科學家們優中選優的結果,然而產量還是不容樂觀。
冬小麥的的抗旱性,抗倒伏性,以及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與親本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
以李教授為代表的一批人認為只有改良冬小麥的品種才能在根本上實現小麥產量的穩步提高。
但可惜的是,經過這幾年的研究,進展並不大。
因為成績不好,冬小麥雜交研究的專家在隔壁研究複合肥的教授面前總有些心虛氣短。
研究複合肥的教授們雖然沒有說冬小麥透過肥料和藥劑輔助,比雜交小麥品種產量高。
但在這個時候,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複合肥在國外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我國卻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如今國家只有幾個製造鉀肥和尿素的工廠,這方面的研究任重道遠。
說到複合肥,周曦月想到紅星村的小麥產量。
之前她也會因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覺得糧食產量翻了一番,救了這麼多人,還在全國人面前大出風頭。
不算是走到人生巔峰,也算事業的小高峰了。
但是進了農科所才知道,這裡研究出的小麥,輔助複合肥和各種藥劑,糧食產量達到七百斤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
只是冬小麥生長所需的日夜溫差,光照和溫度溼度沒法控制的和實驗室一樣精準。
在普通土地上的產量還是在五百斤左右。
而且複合肥造價昂貴,小範圍的播撒並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才會讓她大出風頭。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