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算如此,這種長弩所射的範圍,戰馬中箭,就直穿而入,再也無法保持衝刺,沉重的跌下,在地上滑行十數米,那轟然之聲,就算聽不見,也可以感覺到。
前騎跌在地上,後騎就受影響,速度自然緩解,楊奇直盯著遠方的交鋒點。
只聽轟的一聲,箭雨之後,減速的,還有數騎撞到了戰車之上,使戰車搖擺不定,幸上有防禦特製的防禦盾牌,下是鐵鏈相連,這才沒有衝翻或者沖垮。
在戰車上上,也可以感覺到那沉重千斤之力直壓上來的力量,因此這樣的戰場上,想憑著個人勇力來扭轉戰局,根本不可能,能自保就不錯了。
一切都看事先的準備,各種條件是否充足,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軍心凝聚的程度,而成了勝敗關鍵所在。
三百輛戰車,首尾相連,結成一整體,實際上圍成了一個簡單的軍陣,二萬鐵騎衝鋒而來,大部分直撞到車上。
就在此時,鼓聲驟急。
三十輛戰車上的所有弩弓手,再也不顧自己的安全,就著車陣的木板簡單遮擋,開始拼命將車內儲備的弩弓連射出去,這陣是楊奇獨創,取的方位就借鑑於稜堡的原理,因此進入的騎兵,幾乎沒有死角,同一方向,受到五六個角度的齊射
不是在縫隙中用槍刺人,而是拼命上弩,這弩弓全部是鋼弩。
當上面弩手射完,就有新的裝滿弩箭的弓而送了上去,因此弩箭連綿,總體上,保持著箭弩不斷。
弩箭只能殺傷遠處的敵人,當雙方的距離越來越短時,戰車上的力士持錘猛砸衝上來的騎兵。
一錘下去,如西瓜般爆裂開來,不管是人還是戰馬,腦漿四濺,大大緩解了衝擊力。
“刺!”楊奇見準時機,下令持數尺長的馬槊擺成水平面,齊整的刺了過去。
鐵騎衝擊力越大,受到的傷害越大,一根馬槊便能洞穿七八名帝國騎兵,而騎兵無法躲避這樣想的攻擊,只能眼睜睜的撞上去。
“收”血水從馬槊上湧上來,需要兩三名士兵的力量,才拔出來。
在這樣交錯的攻擊,箭如雨下,鐵錘猛砸,馬槊如肉串刺穿帝國騎兵,大批騎兵,如雪一樣融化,所有在運河觀戰的起義軍將領,都是目瞪口呆
戰車本身的厲害,在地球上明代已經接受考驗,蒙古鐵騎往往要付出數倍乃至十數倍的傷亡才能消耗光車陣的彈藥然後將其殲滅,可惜的是到了晚明,國家財政再也不能支援車陣的維持,車陣便被廢棄了。
但是現在,這種弧狀佈陣,發揮著不可思議的作用,能承受大量的衝鋒力量,防止騎兵衝破防線,而衝鋒的騎兵,同時受到五六個方向的集中火力的攢射,沒有任何可供掩護的掩體。
近處的騎兵想著進攻車陣本身,但是正面有馬槊,只要撞上,就會刺穿厚重的鐵甲,無一列外,衝鋒的速度越快,死的越慘,就算幸運的躲開馬槊。
靠近戰車前方時,有力士持錘而砸,也是躲無所躲,立刻被杖斃。
這樣就形成遠中近,無死角的交叉攻擊,衝擊力越大,人數越多,死的也越快。
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勇士,也一點毫無反抗餘力的就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