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余道:“楊廣,你先別激動,接著說。”
楊廣道:“我修建完國都洛陽,修葺完長城,開鑿了大運河,接著我開始了文治。第一步,我在大業三年頒佈《大業律》。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等。我修訂了法律,把我父皇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
安小余道:“楊廣,說句實話,你頒佈的《大業律》,確實很完善,後來的大唐帝國的《唐律》就是依照著《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大業律》沒有做什麼再修訂。”
楊廣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接著道:“我文治的第二步,就是施行科舉制度,以前歷朝歷代,當官的都是世襲門閥,沒有啥學問,不會治理國家,卻一個個貪婪狂傲無比,有時候連皇帝的權威都不放在眼裡,我登基前就深受其害,看夠了名門望族子弟的嘴臉,我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心腹人才。南北朝時曾經有國家試行過科舉,但是受到了門閥貴族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了,我決定把科舉在大隋朝全面推廣。所以我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恢復了被父皇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階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給我。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相容幷包,古代的典籍都被註疏。”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我父皇即位以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我在大業二年,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當時以明經最為高階,進士試居次。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我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我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形成了完善的科舉制度。大業三年,我下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我又下詔令:‘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
”
安小余道:“楊廣,你發揚壯大的科舉制度,確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絡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裡,你終於把權力緊緊的抓在自己手裡了。”
楊廣道:“我文治的第三步是整理編撰書籍。我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我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一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我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我當皇帝后下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我要令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我還命令裴矩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
安小余道:“楊廣,我承認編撰圖書是你的一大功績。”
楊廣道:“我文治的第四步是崇敬儒教與孔子,我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安小余道:“儒家學說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對鞏固政權確實很有效果,文人雖然有才華也是最不可理解的一個物種,你給他們一點尊嚴,他們就會為你賣死命。”
楊廣道:“我文治獲得巨大成功,給我很大信心,我的武功也開始實施。我剛一登基,大業元年,我命令韋雲起率領突厥軍假裝借道去柳城與高句麗交易,率軍進入契丹人國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五十里處
,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了四萬餘人。大業二年,突厥啟民可汗入朝時,我招集全國樂人招待他。隔年我到榆林,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並看散樂,我又命宇文愷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那些外族首領以為是神功,每望見御營,十里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真是讓我大隋朝揚眉吐氣。”
“接著我開始向西北用兵。吐谷渾汗國是在青海、河西一帶的強國,始祖是遼西鮮卑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吐谷渾與慕容廆不和,率眾西遷,最後在青海一帶定居。吐谷渾的風俗與柔然、突厥相似。大業四年我派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我乘機出兵,第二年滅掉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這場戰爭我為大隋朝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定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安小余道:“楊廣,你這兩次戰爭一次是借道,一次是離間假裝救援,結果卻滅了人家國家,不講道義呀。”
楊廣道:“什麼道義不道義的,你沒聽說過三十六計中的假道伐虢嗎?這是計謀,我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我可不做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楊廣接著道:“我最大的壯舉就是巡查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大業五年,我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浩浩蕩蕩的出發進入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我保證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在返回途中經過大斗谷時,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文武官員遭受飢餒、溼冷,士兵凍死了三分之二,馬驢損失十分之**,隨行的後宮妃子、公主狼狽相失。我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造成了巨大的轟動。我敢拍胸脯說,華夏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我楊廣一人。我還在西巡過程中設定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實現了對西域的管理。”
安小余道:“你主意是為了皇帝的虛榮心吧。”
楊廣道:“大人,你怎麼竟說實話呢。我到達張掖之後,高昌王麴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前來拜見,我為了顯示大隋朝的繁華,在宴會上,我命令奏樂九部音樂,十分盛大。我當時心情那個爽呀。為了展現隋朝的富饒,第二年元宵節時,我在洛陽為西域人演奏百戲,夜間燈火照耀同白晝,一直持續了半個月才結束。為誇耀國家富強,我下令每年正月當少數民族和外國首領、商人聚集洛陽時,命人在洛陽端門外大街上盛陳百戲散樂,戲場綿亙
八里,動用歌伎近三萬人,樂聲傳數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楊廣就下令盛飾市容,裝璜店肆,房簷一律,珍貨充積,連賣菜的都要把青菜下墊著龍鬚席。當這些商人從酒店飯館前經過時,飯店老闆都要請他們進飯店就坐用餐,並且要介紹道:‘我們華夏豐饒,喝酒吃飯不用花錢的。’,我還將集市上的樹木用絲綢纏繞裝飾,我要讓萬國使者商人都見識到大隋朝的富強繁華,我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華夏國威、暢通絲綢之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大隋朝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