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余眾人出了少林寺
安小余道:“師父,我們接著去哪個寺廟?”
金嬋道:“我有個師兄華嚴和尚在寶珠峰嘉福寺修行,我去給他送一張請柬。”
安小余道:“嘉福寺?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金嬋道:“你當然沒有聽過,嘉福寺原來是一個破爛的小廟,寺廟宇雖然有些殘破,可是周圍風景宜人。於是華嚴準備在此修行,當年華嚴準備擴建嘉福寺時,每天都要來到潭柘山上端坐,不吃不喝,打坐唸經。當地有位富紳見這位老僧暴曬在烈日之下,就問他在幹什麼?華嚴回答說:‘求施捨一塊土地,建造寺院。’富紳問道:‘您要多少土地?’華嚴道:‘只要我身下的坐毯遮住的這麼大土地就夠了。’富紳見老僧坐毯不過二尺見方,於是爽快地應允了。”
“不料話音未落,只見華嚴將坐毯拋向空中,坐毯越變越大,遮住了寶珠峰的南麓。富紳見此情景,知道華嚴佛法精深,是有道高僧,於是不敢反悔,心甘情願地將土地奉送給華嚴,華嚴在嘉福寺的基礎上開山建寺,因為這片地方是毯子遮住得來的,所以寺院建成之後當地老百姓都叫做‘毯遮寺’,後來,以訛傳訛,慢慢就叫成了‘潭柘寺’。”
安小余笑道:“師父,那個華嚴也不老實,這不是騙人嗎?”
金嬋道:“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富紳是為了給自己積累功德,華嚴是為了傳揚佛法,都是為了顯得嘉福寺神秘嘛。”
安小余道:“有意思,我倒想早點看看華嚴是怎麼樣一個騙人和尚。”
一路無話,安小余眾人來到了寶珠峰下,只見寶珠峰前有一個大水潭,名叫青龍潭。
在山道上,有無數男女老少正在向上走。
敖烈攔住一位老者,問道:“老丈,你們這是遊山嗎?怎麼這麼多人?”
老者一看是個衣著華貴的英俊書生,於是連忙道:“公子,您是外地人吧?”
敖烈道:“是呀,我們是外地的,聽說寶珠峰風景秀麗,所以來遊玩。”
老者道:“公子來著了,今天是嘉福寺華嚴方丈講經,我們都是去聽講經佈道的,公子要是有興趣,也可以去聽聽,可靈驗了。”
敖烈道:“多謝老丈,一會兒我們也去聽聽。”
眾人隨著老者來到嘉福寺,看見這裡面已經是人山人海了。
過來一段時間,嘉福寺裡面出來許多和尚,為首一個和尚長得方面大耳,面容端莊,袈裟整潔。
華嚴方丈看向四周人群,原來喧譁的人群立刻安靜下來。
華嚴方丈坐在蒲團上,面前放著一個巨大的木魚,開始講經說法。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什麼是佛?’,老和
尚說:‘什麼?’小和尚走到近處大聲問:‘佛是什麼?!’,老和尚倏地伸出手,捏住小和尚的鼻子,小和尚憋得滿臉通紅。老和尚問:‘現在你懂了嗎?’”
“這就是佛法的精微之處:你不需要知道佛是誰,只需要知道你自己是誰。”
“佛住世時,弗加沙王由於讀誦了《十二因緣經》,體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原來是煩惱的根本。於是,弗加沙王召叢集臣,宣佈將王位傳給太子。之後,便自行剃髮出家,發心追隨佛陀修行。
這天,他前往王舍城託缽乞食,沒想到在城門中被一頭剛生產的母牛觸抵而死。
牛主人認為這隻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懼,便將牛轉賣給他人。
買主牽著母牛到河邊喝水時,卻被母牛從背後以角攻擊致死。
買主的兒子非常氣憤,立刻將母牛殺了,並把牛肉拿到市場上賣。
當時,有一位鄉下人非常喜歡吃牛頭,便買了牛頭並用扁擔擔回家。
在離家約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
過了一會兒,牛頭因繩子忽然斷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的頭中,此人當場死亡。
聽到這頭母牛一日之間連殺三人的訊息,與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異,便帶領群臣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後請示:‘世尊,有一頭母牛,一天當中連殺三人,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有如此的果報?請佛慈悲開示。’
佛告訴瓶沙王說:‘罪報有其原因,並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結果。’瓶沙王至誠祈請佛陀開示其因。
於是佛陀娓娓道來:‘過去世時,有三個商人一同到他國經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獨自居住的老婦家中。寄宿本應付食宿費,但這三個商人見老婦無人照應,便存心賴帳,於是趁其外出時離開。
老婦回家後發現商人們不在,便去詢問鄰居,才知他們已偷偷離去。老婦心有不甘,非常氣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這三個偷跑的商人。老婦生氣地責備他們,並要求商人償付食宿費。但是,這三人不但不肯認帳,反而還說:‘你這貪心的老婦,我們已付過帳,你怎麼還來討錢?’
說完,便對老婦又打又罵。老婦勢單力孤,既心有不甘又莫可奈何,於是詛咒商人們:‘我只是一個窮困無依的老人家,你們竟然忍心欺負、打罵我!我老了,也沒有力氣向你們討回公道,但你們加諸於我身上的種種惡行,我絕對不會原諒。我發誓,下輩子只要再相遇,一定會殺了你們,即使你們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們的性命,才肯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