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抬起頭一看,眼前正站著一個白髮女子,驚訝道:“小環,你沒死。”
小環眼中含著喜悅的淚水,道:“師兄,我沒有死,我和美猴王演了一場戲。”
安小余道:“老和尚,你當初不遲而別,今天小環騙你一次眼淚,你們扯平了。”
拾得一指地上的小環屍體道:“美猴王,那地上的屍體是誰?”
安小余嘻嘻一笑,用手一指地面,道:“你們看。”
眾人再看地上,小環的屍體已經變成了一個金色的猴毛,輕飄飄的飛回安小余的身上。
拾得驚為天人,道:“美猴王真是神猴呀。”
經過一場變故,拾得、寒山、小環解開心結,倒也拋開少年時的情事,看淡人生,拾得、寒山修佛參禪,小環就在寒山寺附近結廬而居,三人最終勘破紅塵,飛昇西方極樂世界,終成正果,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眾人離開寒山寺,安小余問道:“師父,我們接著去哪個寺廟送請柬?”
金嬋道:“我的大師兄摩訶迦葉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的徒弟達摩正在少林寺修行,我們去少林寺吧。”
安小余道:“達摩?那個天竺國來到達摩?”
金嬋道:“悟空,你也聽說過達摩?”
安小余道:“當然聽過,那是我們中華武術的祖宗呀。”
金嬋道:“哦,原來達摩在東方世界這麼出名呀。”
眾人來到長江岸邊,看見江邊有一個涼亭,上面寫著三個大字“渡江亭”,在亭子附近除了賣吃食的,還有許多賣蘆葦的。
眾人覺得好奇,於是找了一個茶攤坐下,叫了一些點心和茶水,朱剛烈問茶攤的夥計道:“小二哥,你們這裡面賣吃的倒是好理解,怎麼還有這麼多賣蘆葦的呀?”
夥計道:“公子,你是外地人吧?”
朱剛烈道:“是呀。”
夥計用手一指旁邊的涼亭道:“公子,你看那邊有個涼亭叫渡江亭,據說是當年達摩大師一葦渡江的地方,所以後來有些人就像要模仿達摩大師,看看自己有沒有仙緣,於是就有賣蘆葦的生意了。”
安小余道:“小二哥,你給我們講一講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唄?”
夥計道:“好呀,只要幾位客管不嫌我嘮叨就行。”
小夥計倒也是喜歡說話的人,於是就給安小余等人講了起來。
“我聽少林寺的小和尚說呀,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師父,我想要去傳播佛法,去哪裡比較好呀?’般若多羅道:‘達摩,東土佛教比較凋零,你可以去那裡傳播我佛真經。’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
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被官員稟報給梁武帝,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以禮相待。”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象甚多,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梁武帝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梁武帝,渡江北上。
“當時有個高僧,名叫神光,對達摩的佛理非常崇拜,卻不認識達摩本人。一天神光正在南京雨花臺講經說法,一時間光彩四現,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裡三層,外三層,水洩不通,人們紛紛點頭稱讚。”
“達摩看見有僧人在那裡講經說法,也擠入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有些地方點點頭,有些地方搖搖頭。神光在講解中,發現有一個外國僧人時而點頭,時而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達摩不想與神光發生爭執,於是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臺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後,聽眾有人對神光說:‘神光大師,剛才那個僧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高僧到了跟前,自己卻失之交臂,還出言呵斥,真是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在後面追趕達摩,想要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來到了長江岸邊。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於是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緣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太太抬起頭來,看見面前站著一位外國僧人,雖然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卻雙目炯炯有神,舉止坦然,形象端莊,儀表非凡。於是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過了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