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武明的一番威BI利誘以後,遼國的文臣們全部變節,他們無論官職大小。
全部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賣主求榮,而且這次賣主求榮還是當著遼國國主的面進行的。
當時就把在場的遼國國主給氣了個半死,遼國國主被氣的連噴出三大口鮮血,憤怒的指著圍在武明面前阿諛奉承的眾大臣。
話都說不出來一句,硬生生的給憋成了內傷。而至於那些遼國的武將們,武明則是沒有再去管他們。
武明相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些遼國的武將們要是願意投降的話早就投降了。
他們遲遲拖到現在也不願意投降的話,那就需要打到他們投降了,對於這樣的硬漢,武明很是佩服。
不過佩服歸佩服,該打還是要打的,至於動手打人這件事情,武明就懶得再浪費心思了。
將收服武將的事情交給了鄧元覺,武明就壓著遼國國主班師回朝了,而一眾投降的遼國文官。
武明的安排也很簡單,將遼國文官們治理的地方整體調換一遍,再留下來一些對自己忠心耿耿的玄武衛“保護”這些文官。
汴梁城,皇宮之中。高高的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宋徽宗趙喆是滿臉的喜色,當他聽到了武明大勝而歸的訊息以後。
就再也沉不住氣了,趙喆在武明還沒有回來的時候,就召集齊了文武百官開始商量祭天的事情。
畢竟燕雲十六州已經丟失了太長的時間了,從後唐時代,燕雲十六州在賣國賊石敬瑭的一手CAO做下。
將其割讓給了契丹人以後,但凡是中原王朝中的有志之士,都是一心想收復這丟失的燕雲十六州的。
對於每一箇中原王朝的帝王來說,收復燕雲十六州始終是最重要的一個夢想。
曾經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周世宗柴榮率領強勁的後周大軍北伐燕雲之地。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先後收復瀛、莫、易三州和益津。
瓦橋,淤口三關,共計一十七縣之地,取得了五代以來中原對遼作戰的最大勝利。
只可惜柴榮在征戰的時候突然患病,他患病不久以後就病逝了,收復燕雲的大業也半途而廢。
宋徽宗清楚的記得,他的老祖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專門設有內庫,名為“封樁庫”。
這個內庫的作用就是從每年的財政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盈餘儲存起來。老祖的想法是在儲滿五百萬緡時。
向契丹贖買燕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便把這筆錢作為戰爭經費。老祖趙匡胤曾經說過:
“我以二十四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人,止費二百萬絹,則敵盡矣。”
可惜自己的老祖也是才滿五十歲就猝然而亡,他的恢宏計劃也無法實現。後來自己的另一個老祖趙光義挾平滅北漢的餘威。
兩次北伐契丹,均以慘敗告終,他們大宋帝國企圖以武力收復燕雲地區的努力也宣告失敗。
在之後的時間裡面大宋國和遼國就為了這燕雲十六州整整的打了二十五年的戰爭。
最後在自己的祖上真宗那個時期,遼國的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自己的祖上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