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臺上,江白與李牧並排站在前側,主持人笑著詢問幾位評委老師的意見。
“曲風成熟,技巧嫻熟...這...我有點分不清剛剛他彈奏時候泛音型別。”
小提琴泛音,也稱自然泛音,是一種獨特的音聲韻律。
在小提琴上,是由於琴絃在整體振動的時候,琴絃的各個部分也分段同時振動,產生出一系列的音,總而稱之為泛音。
由於泛音的音色透明,又頗有幻想色彩與神秘感,因而具有獨特表現力,也是折射出演奏者水平一種方式。
小提琴演奏泛音有兩種不同的方法,所以將泛音分為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
“我剛剛看見他以空絃音為基礎,手指在全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處虛按弦,用弓奏出的不同高度的泛音,應該屬於自然泛音。”
“但是使用自然跳弓時,他是以食指按實音為基礎改變琴絃的振動長度,小指虛按弦,用弓奏出的不同高度的泛音,但下一個變奏又不一樣了。”
討論半天,最終結論就是江白可能將兩種泛音音色完美融合到無法分辨地步。
別說評委,江白自己本身,也被貝多芬實力驚豔到...
維也納古典音樂的三巨頭,都是這樣鬼才嗎?
隨隨便便一個小技巧,就讓現場幾位評委有點難以理解,甚至有點抓狂。
根據江白對於貝多芬記憶讀取,這位古典音樂鬼才,除了小提琴,鋼琴外,其他很多樂器都有涉獵,經典作品同樣不少。
這與現代音樂家路數不同,屬於全才型別。
李牧也有點神色複雜,江白的小提琴發揮,完全超過他預估。
甚至可以說有點讓他熱血沸騰。
這傢伙就是一個寶藏,時不時會刷出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你剛剛用的弓法,是自然跳弓嗎?”
其中一位專修小提琴的評委,語氣中帶著一絲急促,作為古典小提琴家,他很清楚自然跳弓再現意味著什麼。
可惜在江白記憶中,這些弓法都算基礎動作,除此之外還有拋跳弓,控跳弓等其他手段。
“是,但主要還是結合普通跳弓進行練習。”
“你是怎麼練習出來的?”
說到這,這位評委有點尷尬,因為冒然問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很失禮。
不過江白並不介意解釋到:“將它置於A弦或D弦上,弓毛與琴絃的接觸點可放在琴馬和指板末端的中間....”
只見評委食指加大壓力以手腕活動為主,持續不停地拉中速或稍快的短分弓,然後將食指對弓子的壓力漸漸地減輕。
這時候江白開口:“老師,小指需要自然放鬆,右手始終保持著拉短弓時以手腕關節活動為主的勻稱的運弓動作。”
給評委老師進行指導了?
這小子...
另外一位評委立馬詢問李牧幾個問題,後者解答過程中,完美化解了尷尬氣氛。
雖然江白掌握特殊小提琴技巧,但本質上雙方還是平分秋色,這下評委有點為難了,沒想到這場普普通通演奏大會,會出現這樣局面。
李牧很強,但江白一樣不差...
就算是李牧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江白實力。
少數彈幕在帶節奏,說這首曲不一定是江白原創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