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人之力退掉梁國三十萬軍武,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一夜之間在大宜家喻戶曉。
藉此一戰,季冷成功走入大宜朝堂。
季冷毛遂自薦,主動請纓火速前往大宜國南方。
宜國朝廷知道其中緣由,現在剛剛大敗國力空虛,陳國必然興兵來犯。
龐修竹在旁全力支援,直言岐山軍武調動和南方邊境軍武調動都是出自季冷。
加之季冷在岐山無可匹敵的表現,故而答應了季冷的請求。
畢竟是新人,朝廷的信任度不夠。出於監督目的也好和不信任也罷,大宜國朝廷同時委派邱準一同前往南方軍鎮瓦良鎮。
說起邱準,不得不提一嘴。和龐修竹同期考生,高居狀元郎。
當時高中狀元,更多是因為熟讀經書。在科舉文章中,列舉了大量的兵法常識。
兵法實際運用的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不過為官的業績稀鬆平常。
被龐修竹反超後一直耿耿於懷,本以為這次龐修竹多次諫言勸趙思退軍一事上,可以將對手搬到。
沒想到季冷橫空出現,接二連三的計謀和自身的突出表現,保住了龐修竹一命。
這次同樣毛遂自薦,終如願以償到邊境帶兵。
季冷官位瓦良鎮軍武大將軍,邱準擔任瓦良鎮軍武總司馬。
這倆官職不相上下,朝廷的考慮是相互掣肘。
換做政見相同的兩個人,也許是好事。可是大宜朝廷考慮的是制衡季冷,怕季冷在邊境做大做強不歸管束。
故而選擇了一位和季冷很難走到一起的邱準,相互牽制的同時兵權命令不統一。
難怪大宜和大梁的交戰中敗的一塌糊塗,這種昏招都能想得出來,能打贏大梁才是奇蹟。
與此同時,大宜國西邊邊境上,一直相安無事的剎魔教也趁機搗亂。
饒過岐山偷襲了可提供宜國軍武半數優質馬匹的西宜牧場,搶走了近十萬頭優等戰馬,等於在宜國心口上桶了一刀。
龐修竹和季冷聯袂謹言加強西部防線,暫時不宜和剎魔教開戰。
大宜的朝廷做慣了雄霸一方的主,壓根沒把一個區區的教派放在眼裡。
窮兵黷武就是大宜現在的處境,舉國之力分兵三線。
西北岐山駐軍十萬抵禦大梁。正西西宜牧場集結兵力十萬,準備蕩平剎魔教。
南邊瓦良鎮陳兵十萬,等著陳國來犯。
剛剛損失了六十萬軍武的大宜,現在的三十萬,幾乎是各個邊防要塞能抽調下來的所有了。
西宜牧場統帥馬闊,信誓旦旦十萬軍武可剷除剎魔教。
至於能否成功,只有打了才知道。現西宜牧場秣兵歷馬,只等一切準備就緒。
三線作戰的大宜,南面最先出了矛盾。
季冷表現足夠優異,可他畢竟是剛剛進入的大宜國軍武。
要權威沒權威,要人脈沒人脈。到任後處處被邱準壓制。
搞的季冷有軍令不能出,有計策無法用的窘迫境地。
陳國大軍還沒到,瓦良鎮內部先出現不同意見。
邱準建議在瓦良鎮南方的落秋谷設伏兵,三萬便可打退陳國三十萬大軍。
邱準分析的足夠詳細,直言陳國太監赫陀收繳江湖人士。
以至於陳國軍武當中江湖人士居多,不懂排兵佈陣更不懂審視地形破解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