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見了誰都得激動,就像見到孫猴子以後,指定得激動的喊一句,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完全是一個性質。
等了一會兒,見夏源不出聲,王守仁便自顧自的開口:“先生,你之前說知行合一,又說心即理...”
“我沒說。”
“.....”
王守仁沒理他,接著道:“王某得此兩句,自然是喜不自勝,可自那日得知心即理之後,我便又有了新的疑惑。
既然心即理,那這心又是何物,那次撞見先生,我想著再厚顏求教一番,可先生不答,我回去之後便自己細細思索。”
我特麼肯定不答。
夏源在心裡使勁吐槽,這幫能當聖人的是不是都是奇葩?
理是何物?
心即理。
那心是何物?
自己要是真的回答了,這傢伙是不是還要產生新的疑問,那個東西又是何物?
好傢伙,你隔這無限套娃呢?
“想了幾日,我覺得這心該是善惡良知所存之地,為人之固有的是非之念,我便又想,《大學》有云:格物致知,那這知是否為良知?”
說到這,王守仁停頓一下,問道:“先生以為呢?”
“....我不知道,你說什麼就是什麼。”
“格物致知,便是格物而致良知。”
說這句話時,王守仁的聲音雖輕,但語氣卻很是篤定,顯然,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思想,並會秉持著這個思想而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朱熹解釋格物致知,是窮究任意一個事物,然後求出知識。
他當年信了朱熹的邪,跑去格了七天竹子,不僅什麼知識都沒求出來,反而還得了病。
可見糟老頭子壞得很,明擺著是在忽悠傻小子。
所以格物致知並非像朱熹解釋的那樣,格也不是窮究,或是觀察的意思。
格乃是標準,是存乎於是非善惡的檢驗,是一把尺子。
以此來格正天地萬事萬物,衡量出對與錯,這對錯是非,便直指心中良知。
“而致良知者,乃是致吾心之良知,存善而去惡也!”
聽到這裡,夏源差點忍不住拍手叫好,有一種見證歷史的感覺。
大名鼎鼎的致良知出現了,牛比啊,我的老王北鼻。
“先生以為如何?”
“我以為....你嗶裝完了就趕緊回去吧,我這挺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