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 剝卵 (第1/2頁)

“大家看過手裡的檔案,就可以到我這裡排隊,進去做實驗了。”許正平走上臺,將測試說的文雅了一些。

有認識他的學者,此時已經輕輕的騷動起來。

如果是在三四年前,外地的學者,認識許正平的大概沒有幾個,他不過是北大的一名副教授,即使在各種會議中碰面了,大約也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北大離子通道最近兩三年的表現,許正平署名的論文頻繁出現在各大期刊,再加上許正平副主任的身份,卻給他加分許多,令許多人都記住了許正平的名字。

許正平出現了,就意味著主持國家專案的是離子通道實驗室,同時,意味著專案負責人很可能是楊銳,這令許多人暗自欣喜。

王良才也一下子輕鬆起來。

如果將國內的生物學專案列個表,那離子通道實驗室進行的,基本都是排在列表前面的了。楊銳支援的專案,更是一流中的一流,這個時候,楊銳的年齡,根本就不在大家的考慮當中了。

諾貝爾獎都拿到了,年輕已然只是優勢了。

最重要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要做的專案,所能獲得的支援,必然是國內頂尖的,弄不好,還能達到世界頂尖的水平。

這可是難得的機會了。

王良才低下頭來,認真的閱讀起了檔案。

《卵細胞膜的剝離》——看到檔案,王良才的腦海中瞬間就浮現出了無數個畫面。

在中國讀遺傳學的學生,對於這個題目實在不能說是陌生。因為中國遺傳學的元老人物,童第周當年就是靠這個起家的。

對於王良才來說,那就更熟悉了。

童老當年手把手教實驗的場景,他還歷歷在目呢。

若是說的大一點的話,《卵細胞膜的剝離》幾乎可以看成是中國遺傳學的起跳臺階。

因為童第周當年就是依靠這招起家的,師承相傳,國內主流遺傳學界,尤其是水生遺傳學界,基本是將這種實操專案當做必修課的。做的好的對標高階,做的不好的就等而下之,很自然的模式。

對於沒背景的科研狗來說,實驗操作的水平高,肯定是不吃虧的。

童第周留學的時候是1930年,馬丁路德金當時才1歲,可以想象當時歐美白人世界的種族歧視。

童第周在布魯塞爾受到了理所當然的鄙夷和排斥,以至於他在自己的日記本中,寫下這樣的話: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光。

如果不是被欺負的狠了,他也不至於要在日記中發洩。

如果不是無處發洩,他也不至於只能寫入日記中。

童第周做出的東西,就是卵細胞膜的剝離。當然,不是隨便什麼卵細胞的剝離,而是青蛙的卵細胞剝離。

在30年代,青蛙的卵細胞剝離還沒有人做出來。青蛙卵的卵膜又軟又薄,共有三層之多,在顯微鏡下操作,極其困難,稍不留神就要重新來過。

即使是久經訓練的實驗員,也難以對付只有小米粒大小的青蛙卵。

童第周將之當做目標,每天加班工作到晚上兩點,終於熟能生巧,乾淨利落的剝落了青蛙卵的卵膜,立即從無數學生中脫穎而出。

他的教授也顧不得童第周的黃種人身份了,當年就將童第周帶去了法國著名的海濱實驗室,做海鞘卵子的外膜剝離,那東西只有青蛙卵的十分之一大小,依舊是童第周第一個將之完成,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

時至今日,這些實驗的諸多關鍵點都被人研究透了,說起來是容易了許多,但是,依舊是非常困難的技術,就像是心臟手術,許多年前就可以做了,可從未輕鬆過。

王良才以前也是經常操作這種實驗的,最近幾年的研究方向略有變化,於是看著檔案,稍作複習。

仔細去看,還讓王良才發現了一些不同的地方。

這本實驗操作的要點說明,似乎更詳細,另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王良才不禁來了興趣。

修改實驗要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先不說著書立傳,修訂一種實驗方法,都是幾經推敲的結果,說修改就修改,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那麼大的臉……

最新小說: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神算小村醫 2001傳媒教父 還能不能讓我畢業了 年少有為 重生後我靠學習成了富一代 我身體裡有龍魂 諸天萬界任逍遙 醫路青雲 醫武巔峰 開局穿越:誰能比我慘? 時代紅人 為救妹妹,我一幅國風畫感動全網 七零:被換親後我成了人生贏家 四合院之沒有系統怎麼躺平 都市隱龍 華娛2004:做娛樂圈最強教父 我的冰城姑娘 戰神之上 先生,太太只想守活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