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北川秀文抄以來最艱難,最卡文的一次。
如今在日本國內,雖然他還是不怎麼被日本文壇的老一輩們所接受,但在新一代的讀者們心中,他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一品”。
隨便開啟一個網際網路論壇的文學版塊,都能看到類似“谷崎一郎老師是我聽過的最偉大的日本文學家,而北川秀老師是我見過的最偉大的日本文學家”這樣的“暴論”。
可見北川秀現在在新讀者們的心中,地位不亞於谷崎一郎。
現在的他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缺錢,是時候把目光和重心往世界文壇上轉移了。
那麼問題來了。
這次該文抄什麼書呢?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不必多說,這是法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抄出來肯定能震驚法國文壇。
不過《追憶似水年華》也有很多問題亟待北川秀解決。
從《國境以南,太陽以西》開始,北川秀就已經試著在文抄中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筆觸,而不是對著原著照搬照用。
誠然,這樣的文抄手法說不定就畫蛇添足,破壞了原著的意境和美感。
但北川秀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真正的文學家,在他漫長的文抄道路上,這種轉型必不可少。
幸好《國境》後的每一部都帶來了不錯的正反饋,也讓北川秀清晰意識到,他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因此這次打算文抄《追憶似水年華》時,他像之前幾次一樣,先是花大量時間回憶了劇情和內容,然後開始思考原著需要改動的地方。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追憶似水年華》對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障礙有兩個:
第一,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由於內容太過細碎,讀起來就像是一塊被打碎的蛋糕——
味道是蛋糕的味道,可沒人吃蛋糕是一粒一粒去吃的。
第二,相較於世界上的絕大部分純文學,它的篇幅實在太長,300萬字的文字量有些冗餘。
但因為其成書早,作品的名氣大,後來者也不敢提刪減的事。
這便成了新時代讀者們被拒之門外的核心原因之一。
《追憶似水年華》的優點則數不勝數,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其作為“意識流”的開山作和代表作,給後面的無數文學家們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純文學賽道。
這本書在原歷史中寫於1908年,在百年後,意識流學派依舊是純文學領域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後出現了大量意識流文學巨匠。
北川秀這幾天一直在整理《追憶似水年華》的劇情梗概,他的目標是把300萬字的篇幅縮短至200萬250萬,再短就不行了,畢竟那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生,很多東西沒法精簡。
字數精簡這項工作其實還算簡單。
真正困擾北川秀的是該如何在保證意識流寫法完整性的情況下,儘可能把那細碎的蛋糕給揉成原樣。
這本書的文抄,他感覺到難度將遠超其他所有書。
且他是一名日本籍文學家,還得用日語寫法國一戰背景下的第一人稱,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
這操作放在原歷史中隔壁的網路文學上,倒不算什麼。
網文裡有的是作者寫海外背景題材的,從日韓、歐美到印度泰國,只有讀者想不到,沒有作者寫不了!
可在1997年平行時空的世界文壇,一旦寫成,必將是一顆勁爆核彈,能直接炸穿文壇那種!
難度雖大,但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