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方才詔見了幾大國相議政,十一娘與謝瑩這時也剛呈上整理好的各地奏章,謝瑩便將其中一本專門揀出呈太后過目,趁機討太后歡心:“自從姨祖母表彰衡州官員平亂有功,對諸州的確大有鼓舞,近半載時間,嶺南、黔中、劍南等地不少盜匪落網,這回什邡令再緝兩百盜匪,具折請準斬殺震懾治安,既各地官員遵奉政令,何悉匪患不平?”
聞此可喜可賀之事,太后自然立即審讀奏呈,也頗覺開懷:“批折,交吏部論功行賞。”
十一娘心頭卻有狐疑,正如謝瑩所說,自從鄭雄因緝急公會匪盜得功,近半載時間各地刺史縣令許多都有斬獲,因此不少人因平亂有功升職得賞,但事實上各地卻仍有急公會劫財害命的惡性案件,甚至相比往年還要頻密許多,匪亂之事非但未得震懾,可謂更加急重。
她想到這裡,不由看了賀湛一眼。
十四郎何等敏銳,立即明白了十一孃的暗示,也不怕這時掃了太后的興致,直接諫言:“太后,什防不過漢州治下小縣,不足兩萬戶,竟然便有數百盜匪,這事……怎麼想也有些蹊蹺,再者近半載以來雖然不少州縣多有緝獲,匪盜之惡卻並沒減少,因而……微臣實疑這當中有人貪功不法。”
太后蹙眉,這些日子以來立功者多為毛、元二相黨徒,是自己人,因功受賞也更加有利於擴大人勢,如若真鬧出貪功不法之事,豈非給予賀淇黨把柄,固然賀湛這話也有些道理,但這諫言卻不是時候。
便道:“定是盜匪狗急跳牆,只要各地官員紛紛引以為重,嚴治厲緝,必能將匪盜徹底清剿,澄臺固然是出自忠心,但這些毫無根據猜疑之辭,還當謹慎。”
這個結果也是在十一娘與賀湛預料之中,並不以為太后會採納,再說他們這時也的確沒有實據證明那些官員有貪功不法之行,單憑民眾議論,又哪裡能夠說服太后核察責究她自己的黨羽?
也只有略盡人事。
當然,十一娘之所以暗示賀湛諫言,也是為了己方利益,別看這時太后似乎對陸離、賀湛相繼諫阻誥賞平亂功臣不以為意,一旦將來禍事爆發,這便為兩人早有先見之明,並且盡忠直諫。
謝瑩卻暗自開心賀湛觸了黴頭,在她看來,賀湛是韋元平黨,與自家早晚成為政敵,更不說與十一娘也是私交甚厚,堅決是敵非友,太后若是信重賀湛,大大不利於己方,只不過她也不急著落井下石,眼下還未與十一娘撕破臉皮呢,做人不能太有失厚道。
一旁的徐修能也在疑惑賀湛為何行這不合時宜之諫,不過同樣以謹慎為重,並沒有妄言。
賀燁便在這時攜了同安入內,他才不管太后是否在忙勞政務,開門見山就說了自己的事。
太后自然不會在這樁瑣碎上分心,晉王府緊鄰宮城,同安即便前往也不需興師動眾,很乾脆便應允了。
同安這時才開口請求:“還望大母也允柳十一娘一日閒假,陪同孫女。”
太后也沒懷疑,她曉得同安與十一娘交好,有這請求也是情理之中。
謝瑩聽說同安將往晉王府,哪裡還坐得住,於是眼巴巴地瞅著太后:“姨祖母,瑩兒也想陪同公主玩樂一日呢。”
同安不由為難地看向小叔叔,拿不準應否拒絕。
賀燁原本就是為了小九要將十一娘調離出宮,哪裡耐煩再拖帶個閒雜去他府裡,只是若這時單單拒絕謝瑩,又怕節外生枝,故而並沒表示異議。
同安只好允同。
太后卻知謝瑩是有心要與賀燁交近,不過也沒拒絕,她這時且還在觀望考量呢,畢竟謝饒平更加得她信任,謝瑩是心腹嫡親孫女,在沒弄明白謝瑩真正用心之前,一切決斷言之過早,由得她與賀燁交近也好,再看賀燁對她是否與眾不同,又能與眾不同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