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志國身處內陸,燕國遠隔萬里之遙,燕國之事與兄有何干系。”
“此言我不敢苟同,燕國雖與我志國無干,卻是危及中原的必經之路,燕國破,梁國、歧國、衛國皆在腋目兵鋒之下,你應比我更清楚。”
“愚弟是比兄長更清楚,所以我鹹國年前便已派兵,眼下正在燕國作戰。可你志國未派一兵一卒,未費一槍一彈,公良兄你急什麼。”
“我……”
公良修語塞,百里燕卻不給他開脫的機會,又是說:
“你知不知道諸侯要了多少東西,當真現在還是五十年前,揮一揮手便能壓服諸侯。如今打的是鋼鐵,是炮彈,是國本,諸侯一無所有,卻什麼都要,這等盟主誰做得。
當年志國約盟之時,你志國也如此慷慨,要什麼給什麼嗎。”
傳統冷兵器會盟,各方勢力或是相對均衡,有一兩個較強。或是一個霸主多個小諸侯依附。若是前者,利益是能者多勞,或是戰前約定。後者則霸主取多數,剩下才輪到小弟。所以盟主很少需要支出好處給小弟,或者從目標身上割下肉來。
而今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戰爭幾乎沒有利益可圖,至少在民族大義之外的利益幾乎沒有,同時諸侯沒有工業,沒有稱手的武器,自然需要向盟主伸手,索要更多的好處,以彌補現實利益的缺失。
這種情況下,會盟的本質是鹹國花錢花裝備,武裝一批完全無法控制,且隨時會翻臉的的外國軍隊,在工業產值允許的情況下,百里燕或許會考慮這麼做,但產能嚴重不足,在既有的資源總量的基礎上,分配超過總額的資源,那是不可能的。
“公良兄,你也將心比心的想想,換做是志國會盟,現在局勢你志國作何想。”
“諸侯武備皆不堪用,卻要奮死搏戰,若無兵器,又如何能戰。”
“此理是不錯,但當年你我被困丘比貢山中,既無兵器又無糧草,不也鏖戰了四年闖了出來,而今鹹國有工業,有槍炮,情勢比當年好了百倍,如今更能與腋目旗鼓相當,如此局面若不珍惜,諸侯如何對得起戰死的將士。”
公良修凝重著臉色,雖然清楚百里燕無非是想說服他降低要價,但不可否認現在的局面來之不易。目前的形勢只是勢均力敵,中原最大的依仗是地域遼闊海岸線漫長,腋目並不瞭解內陸和整個版圖的地貌,兵力上中原目前仍然佔有優勢。
但同時中原也不清楚腋目本土有多少人口,多少兵力,中原人力的優勢隨時會因為腋目增兵而喪失,如若繼續僵持消耗,越往後顯然風險越大。
思考若久,他緩緩說道:
“那你要怎樣。”
“以目前諸侯態度,一起會盟是不可能了,只能逐一會盟,先解決蓉城與盤踞梁國之敵,而後再北伐。”
公良修不解百里燕意圖,他從未聽說諸侯還能逐一會盟的道理,他忙問道:
“為何是逐一會盟?”
“鹹國產力不足,以目前諸侯態度與情勢,不足以滿足諸侯要求,故而優先將裝備用於個別諸侯,而後立即整訓,如此可在短時內湊出幾十萬人。
待先會盟諸侯損兵折將後,將兵馬拉到後方修整將息,補充兵員,調整國內生產養精蓄銳。而與此同時鹹國還在源源不斷生產武器裝備,而後還能裝備一個諸侯幾十萬人,再實施作戰。
如此往復輪替,既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同時將裝備優先集中於單個諸侯,保證協同作戰,不至於各國諸侯拼湊在一起,再發千嶽山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見死不救之慘劇。”
會盟的根本矛盾是諸侯要價太高,鹹國可分配的“資源”不足,如果繼續等待,將徹底喪失戰機,但又必須發動反攻,以遏制腋目入侵,緩解戰事帶來的不利影響。
思來想去,唯有先集中資源,裝備武裝一個較大的諸侯,開赴前線作戰,同時鹹國每年將繼續生產更多裝備,利用時間上的落差積累資源,武裝其他諸侯。等第一個諸侯戰力枯竭,再用其他諸侯軍替換下場。
如此輪番作戰,能保證每個諸侯都有充分的時間修整補充,不至於聯軍一次元氣大傷繼續疲勞作戰。
同時儘可能避免了千嶽山諸侯一鍋燉,大家勾心鬥角相互牽制,甚至落井下石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