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結構和設計理念的不同,腋目榴彈炮重量相當沉重,當初如何弄上岸的百里燕始終沒明白,但這一次著實讓他大開了眼界。
原來他們用將火炮直接推向一個預置在渦牛灘泥沼中的巨大原木筏上,木筏下有木桶。炮火上去後用鐵絲綁牢固定,同時恢復炮身水平,取得一個剛剛好的重心,然後用鐵鏈拴在火炮上,直接用鐵甲罐頭穿拉走,而且一次能拉好幾門。
火炮坐在原木筏和木桶上直接拖出沼澤,入水後火炮由於太重,其三分之一沒入海水中,但卻不會沉。牽拉火炮的鐵鏈,拴在鐵甲罐頭船的鉸鏈滑輪系統,透過蒸汽機驅動的動力結構,將炮給攪上甲板。
如果是要上岸,則如法炮製,但上岸是靠狂獸人或是巨人拉上岸。
而且,從技術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在榴彈炮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野蠻操作的空間,因此火炮的結構較為緊湊,皮實耐折騰。
這般粗糙的操作手段,也著實讓見多識廣的百里燕深感震驚,很顯然這種措施雖然不安全,也缺乏基本的規範,但不可否認解決了許多技術性的障礙。
在沒有完備港口情況下,將重型火炮成功從灘塗弄上內陸,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手段之糙,或許也只有腋目矮人才乾的出來。所謂的沒有底線,恐怕亦是如此。
梁縣一戰就此告一段落,百里燕卻還沒忘讓空艇追到海上繼續騷擾,結果還取得了一些戰果,重創了一艘三萬石風帆船,死傷情況不明,為此讓奧卡、克洛斯、庫薩等高階將領氣的發瘋。
鹹軍梁縣一戰最終以奧卡撤兵暫告段落,但這一仗誰也沒覺得打贏,誰都覺得自己吃虧。
聯軍方面自不用說,如從五月算起,連同鹹軍在內,前後傷亡小十七萬人,是克洛斯的四倍還多。
但克洛斯仍然覺得此戰自己傷亡慘重,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兩點。
其一,半數傷亡發生在鹹軍趕到後,在此之前他一直打的很順利。其二,腋目人生育遲緩,成長慢,如果不考慮己方的人口基數和戰略力量轉換比,死一個腋目人的代價差不多就是人類的四到五倍,如果低於五倍的傷亡,繁殖速度上他們是吃虧的。
退一步說,在南下攻掠南半球之前,克洛斯率領的方面軍攻掠白人大陸近三十餘載,傷亡攏共沒超過十萬,如今不算天雲、津鄴兩地損失,一仗損失了四萬多人,傷亡被俘的還不在少數,他顯然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然事已成定局,死者不能復生,奧卡陸上撤兵後仍留下一支分遣艦隊,繼續在渦牛灘以北外海盤踞,主力艦隊裝載克洛斯的本部,趕赴天雲、津鄴兩地增援。
而與此同時,百里燕將戰線推到渦牛灘,對梁縣至渦牛灘之間戰場進行清理和搜尋,尤其是地下zhà yào需要進一步清理,同時他親自帶人考察了渦牛灘遺留下的浮動碼頭和土工作業,試圖獲取一些經驗和技術。
渦牛灘本身是灘塗溼地,因此要在這裡實施大規模登陸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重灌備和dàn yào補給,哪怕是現代技術也無法實現。
正因為不可能,此前梁軍、御客均未在此警戒,但誰也沒想到腋目會使用液氮,將灘塗和溼地凍硬,然後上岸建立灘頭陣地,用木材、浮筒建起了通道和浮動碼頭,供其先頭部隊上岸,最後在實施土工作業填平了一些灘塗。
如此大膽計劃幾乎不是人類可以想象應用的戰術,因為有太多的現實技術條件,制約了液氮作為戰鬥部的使用,百里燕很想知道腋目究竟用了什麼技術手段實現了目的。
對戰場的清理一直持續到657年,由於地下的情況複雜,不得不調動更多的人力進行土方挖掘,同時對翠城以北登陸之敵的毒氣攻擊效果一般。
一則是風向和地理問題,天雲港歸翠城屬地,而翠城深入內陸一百多里,西面是丘陵地貌,風向影響很大,二則是百里燕從梁縣遺留的敵軍陣地發現了他們在烤制木炭。
由此可以斷定,他們短時內無法生產適合腋目人的防毒裝置,遂只好退而求其次,用木炭顆粒制簡易的口罩過濾口鼻氣體,防止氯氣侵入體內。
活性炭是木炭經過酸洗,恢復活性的炭質物,木炭則沒有經過酸化處裡恢復活性,因此活性炭對氣體的吸附力更強,而木炭則很弱。
但多數有毒氣體的分子直徑卻比木炭微孔大,因此無法透過木炭顆粒和粉末構成的實體組織間隙,加之木炭具有一定較弱的吸附力,確實能起到過濾氯氣空氣的作用,但卻無法避免氯氣與眼部暴露黏膜液體接觸,產生次氯酸引起的腐蝕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