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遜的死訊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太子府上,西寰卻提出不任何興趣:
“趙遜一死,還不是趙煥繼任,死的真不是時候。”
西寰只想等趙遜死在鹹王之後,太子一登基,趙遜一死,百里燕被軟禁,太子擁有絕對的任免權利。
現在趙遜先死,扶持趙煥繼任是必然結果,內閣的權利依然沒有鬆動,這顯然是對西寰不利的。
這時季錦昇說:
“公主所言極是,鹹王日漸衰微,趙遜卻先於鹹王之前病逝,確實對太子繼位不利。不過趙遜一死,百里燕與高勳兩人之間從此再無約束,這點來看,對公主是有利的。”
“季將軍言之有理,趙遜若在,高勳便不敢造次,如今趙遜一死,高勳便無後顧之憂,看來是福是禍尚未可知呀。這樣吧,明日季將軍代本宮前去趙府弔唁,記住不要以本宮名義,以太子名義。”
“公主是想結好高勳。”
“不錯,高勳對趙遜情同父子,本宮以誠相待,他應該清楚本宮的意思。”
“屬下明白了。”
當天下午,鹹王守在趙遜身邊陪伴了一整個下午,天黑後趙遜遺體被移往鹹王宗廟,按祖制,只要有條件,非王室成員的國喪,頭七的靈堂應在祖廟進行。
由於趙遜最終下葬於王陵,百里燕不得已從趙遜髮髻割下三縷髮絲,一縷交給趙煥,兩縷交給趙遜夫人馬氏。
十一月十四,趙遜之子趙煥趕回陔陵奔喪,同時返回陔陵的還有兩百多名各級將官,都是趙遜生前提拔的將官前來弔唁。
十一月十六,鹹王單獨召見了趙煥談了一日,第二日早朝鹹王下旨,趙煥出任大司馬使,盧皋升任大司馬。這個結果既是意料中,又是意料之外的決定。
誰都料到了趙煥繼承趙遜的政治遺產,但卻沒幾個人想到最終會是趙煥出任大司馬使。隱隱的,所有人都預感到,鹹王在為太子繼位做人事調整。
十一月十八,都郡報紙刊發訃告,鹹王欽賜諡號“忠武國公”,在趙遜家鄉修忠武祠,以褒揚趙遜一身功業。十一月廿一,趙遜棺槨運往趙府靈堂,開放各界弔唁。
十一月廿九,鹹王特許趙遜棺槨穿越王宮,由北門出城,鹹王、太子、百里燕、高勳、趙煥親自扶靈由北門出城,用馬車運往妙天山陵寢安葬。
陵寢挖掘後期應鹹王要求,在王陵東、西兩翼開挖了賢陵,用於安葬趙遜、百里燕、盧皋、滷侯等人在內的有功之臣,為此百里燕提前令人封鎖永興河,於軒雲城外架設浮橋,趙遜棺槨經由當年曾經戰場過河,前往妙天山王陵入土。
十二月初五,棺槨運抵賢陵下葬,葬禮極盡容重,鹹王親自送靈填土,調集了五萬駐軍,在賢陵外山呼“忠武國公”四字,呼聲震耳欲聾響徹雲霄,眾武將泣不成聲競相為趙遜填土。
封土回填持續了一日,夜間鹹王於王陵宿夜,約百里燕夜談:
“趙卿的宗祠愛卿要抓緊修建,不可怠慢。”
“大王放心,臣已經命人去往趙帥家鄉籌建宗祠,定讓後人世代瞻仰趙帥神武,香火永世不絕。”
“愛卿辦事寡人放心呀,日後寡人的身後事,也要勞愛卿費心啊。”
鹹王沒有迴避死亡的話題,但百里燕仍然十分謹慎,他並不清楚鹹王會否在交出權利的最後關頭改變心意,而人在生死彌留之際往往是善變的。
“大王,趙帥抱有隱疾已久,加之伐衛之戰勞累過度致使猝亡。但凡是應多往好處想,方能長命百歲,鹹國如今繁榮昌盛,正是大王大有可為之時,此時言死,大王難道不覺遺憾。”
“呵哈哈……”鹹王突然大笑說:“生死自有天命,寡人大起大落能有今日霸業,寡人此生足矣。後世之事,自有寡人的子孫煩惱去吧,明年寡人想遊麗諸郡,好好看看寡人的江山,永興侯以為妥否。”
“大王若要出巡,最好趕在天熱之前,臣建議正月十五過後,大王可出巡,趕在六月前返回陔陵避暑。路上有四月時間,臣以為應該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