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百里燕一息長嘆,幾多感慨:“有些事情你還不懂,爹不怪你,眼下你不知此物的妙用,自然不知此物好處。”
“可孩兒真看不出此物有何用處。”
“算了,不說了。陪為父走走……”
“哦……”
科學技術最早來自於民間豐富的生活經驗的積累,當這個積累達到一定厚度,經過反覆的總結和發現,得出可被認知的知識和規律,這就是早期的科學。
科學體系的建立,也無不是建立在大量社會活動經驗基礎上的系統化研究,當經驗的規律被系統化後,既有了體系化科學研究。
但凡世間所有物質,都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可以遵循,當不被世人所瞭解時,就成了奇特現象。
古代中國由於戰亂頻發和帝王統治的需求,大量長期積累的寶貴技術經驗和書籍,不是毀於戰火,就是被帝王所扼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技術系統化發展的根基。
一個聲鼓讓百里燕想到了許多,更慶幸當初收攏砡工派助力永興城發展,但仍然是不夠的。
大量散落在民間的勞動創造的智慧結晶需要系統性的加以收集整理,透過系統化的科學研究,使之變成技術創造為我所用。
他雖兩世為人見多識廣,但到了下一代身上,前世的閱歷和認知是不能憑空遺傳的。
百里燕無法指望自己的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百里芳不理解一根金子能買到的技術的價值潛力。
城西經過數年發展和有序規劃,百里燕將在城西買下的地塊進行了整合規劃,開闢出大量的中小市場,以低廉的租金長期或短期的租給小販供其謀生。
如此既改善了城外農民的經濟,同時也調動了小商品的生產,滿足市場自身的需求,偶爾也有驚世駭俗的發現:
“芳兒,你看此陶壺,從壺底灌水卻不從底下漏水,你可看出門道。”
“咦,真是如此。爹,這是為何?”
百里芳不解問道,百里燕未予理會,問小販道:
“此陶壺幾錢一把?”
“八株錢。”
店家說道,百里芳吃了一驚:
“其他店家只賣三株錢,你這為何賣八株。”
“這位公子,你看別家有從壺底灌水不漏的陶壺嗎。”
“那也不能賣八株錢啊!”
百里芳心中不平,這時百里燕掏出一根寸銀遞給攤主:
“不用找了。”
“呦,多謝這位貴人。”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國行》,微信關注“優讀文學 ”,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