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寰聞訊詫異:
“挖掘陵寢!難道不應是鹹王登基之初就該動工嗎,鹹王至今未挖陵寢?”
“本來是要挖的,當年公孫嶽開始著手選地之際,遭逢中原大旱,繼而我晉國攻鹹,鹹國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又遇黑巾叛亂與南征,一晃二十多年過去,鹹王根本無暇,也無力大興土木。現在鹹王年過半百,國力已有恢復,挖掘陵寢勢在必行。倘若突然亡故,鹹王將面臨無穴下葬之尷尬!”
“那於我晉國有何利益?”
“公主,當年我王以先王病故之機,將陳方石貶去守靈,範丞相才得以上位。如若鹹王數年內亡故,而陵寢未成,那可順理成章將百里燕貶去督造陵寢,令其守陵,如此可輕易將其放逐,永絕後患。”
“此計甚妙,那便依季將軍計策行事。”
按慣例,“死事如生”,新王登基不久,會開始著手自己的陵寢挖掘,受勞動生產力以及陵寢規模製約,陵寢的開挖短則兩三年,長則十年,往往勞命傷財得不償失。
司天監作為掌管時間、天文、曆法的官僚機構,也擔負陵寢吉地的勘探和選擇,陵寢的挖掘和最終的填埋工作,由君主顧命大臣全權負責,守陵則由新王欽定。
第二天,陔陵城頭掛滿白幡,官員、守軍著麻衣戴孝。宗伯泰得百里燕訊息,中午趕到永興侯府,一直等到深夜百里燕離宮回府。
“侯爺。”宗伯泰略施一禮。
“讓宗伯先生久等了。”
“滷侯新死,侯爺急招宗伯前來,可是為鹹王挖掘陵寢之事?”
“嗯,正是,去我書房說吧。”
二人來到書房走下,百里燕嚼著糯米糕,就著溫水,邊吃邊說:
“宗伯先生果然料事如神,若非為陵寢之事,本侯也不至於搬請先生前來。鹹王已密令本侯,擇吉地開挖陵寢,雖尚不知大王所需何種規制,但以大王心意,多半不會太小。
以當下中原局勢,黑巾之亂尚未平息,日後新佔土地還要安撫,短時內再挖陵寢,耗費國力甚巨。
本侯急找宗伯先生此來,正是商議此事,先生可有計策,暫緩陵寢開挖?”
“此事侯爺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大王元壽遠未到盡時,故而拖上三年五載再挖也不遲。”
聞聽宗伯泰之言,百里燕蹙眉不解:
“宗伯先生怎知道大王元壽遠未到盡時?”
宗伯泰淺然一笑,淡然說道:
“天相昭昭,命數自有天意,鹹王命中劫數散盡,餘生福緣廣澤,其壽少則八九年年,多則十年更多,此時挖掘陵寢,實乃勞命傷財,對侯爺極為不利,且日後必有大劫而至,故而陵寢之事,越晚越好。”
“嘶……宗伯先生,本侯也是郎中,也知道人壽之長短,先生不曾給大王診脈,怎就知大王還有八九年,乃至十多年元壽?”
“呵呵……侯爺有所不知,我法天道派傳有秘學,可測天機運術,元壽之法乃其中小術。”
聽到這裡,百里燕更是困惑,他當然不會相信天下間有什麼未卜先知的玄術道法,但宗伯泰從無失算,也不會託大,要說鹹王再活八九年年十多年,站在現代人角度看,完全有可能。
只要醫療條件和物質生活跟上,合理飲食起居,以鹹王的條件,就是活八九十歲也不成問題。但宗伯泰把時間框死了,不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思考片刻,百里燕轉念問道:
“宗伯先生,就本侯而言,本侯是不信玄術之說的。先生說鹹王少則可活八九年,多則可活十多年。既如此,先生莫非也早測得滷侯今年亡故?”
“侯爺是不信在下所言?”
“並非本侯不信,而是本侯要依據,憑空斷言總得有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