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第二天卯時,百里燕(既魏賢)車馬勞頓,百餘人就地隱蔽修整至下午申時,與葉信、鼎煬侯所部再次遭遇,天一黑,百里燕車馬脫離大隊,繼續趕路,至第二天午時,再度修整。至此已連續趕路五百多里,距離鼎煬城只剩不到一天路程。
葉信於第二天下午被司空南、蘇洪所率三萬匹戰馬追上,兩軍交替行軍,於第三日上午在鼎煬城以南二十里與百里燕相遇。此時黑巾叛軍的十五萬人馬距離鼎煬城尚有兩天不到腳程,距離廣信則還有三天多。
出乎百里燕意料是姜乾請辭了梁軍策應使,隨軍趕赴廣信。
據姜乾所說,其父姜閔在得知秦翰就是廣信內應之際是絕然不信,極力為秦翰辯解開脫辯解,最終是鐵證如山,公孫嶽親口承認廣信城記憶體有巨大內應這個事實,迫使其低頭。
很顯然,能在廣信城內一手遮天的,除了廣信公姜閔,就是秦翰。太守餘莊,城府司馬許曇在戰前手中僅有兵馬兩千多人,只有姜閔手下有數千之眾,還有暗藏的私兵,能對廣信瞭如指掌者只能是秦翰,總不能是姜閔自己暗通賊寇吧。
秦翰十數年如一日的積極煽動姜閔叛亂,卻忍而不發,是何道理?自開戰以來,姜閔的情報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難道就不蹊蹺?種種跡象都將矛頭指向秦翰,容不得姜閔不認。
離開永興河大營回到暘霆廣信大營,姜閔一病不起高燒不退,本打算親自趕赴廣信,不得已讓姜乾代勞。
“魏將軍,本都督這便率軍進駐鼎煬,魏將軍此去請多保重,若有不測,隨時遣人與我聯絡,葉某當竭盡全力,接應魏將軍。”
“多謝大都督,此番進駐鼎煬,大都督切記冒進,切不可為了劫糧而劫糧,叛軍若知是我騎兵進駐鼎煬,勢必要設計引誘,故而末將讓先鋒營都尉司空南豹韜營,隨大都督一同前往,若遇不明,可問計於他。”
司空南所領豹韜營一直是兩千人編制,由於沒有戰功和推薦,司空南實際還是都統職。前番邵平之戰,司空南升任都尉,其餘人等或升或受封賞。
先鋒營眾人中論智略,百里燕之外,司空南當屬第一,橫向比較,要比陳韻風遜色些,縱向比較軍事,司空南比陳韻風見識廣,又深受百里燕戰術思想影響,能很好的貫徹戰術精髓,由他率豹韜營隨葉信進駐鼎煬城,百里燕能放心。
鼎煬侯張雋是此番救援戰的核心,鼎煬城是他的封地大本營,倘若鼎煬城丟了,廣信就是堅守一年,也無濟於事,且不說趙遜抽不出兵,要去廣信,不繞道情況之下必走鼎煬,鼎煬若失,就必攻城,以鹹軍現在的實力,根本抽不出十萬人馬,再在鼎煬城下打一場攻堅戰。
與司空南諸事交代妥當,百里燕即刻率領先鋒營與姜乾所部星夜兼程趕赴廣信。
剛與葉信分道揚鑣,姜乾便騎馬來到車輦外說道:
“魏賢,此番你有多大把握守住廣信?”
“怎麼,少主還打算死守不成。”
“你!”姜乾心裡挺生氣,但怎麼也發不出來:“魏賢,我妹妹可還在城中,你總不能毫無顧忌吧。”
“呵呵,少主放心,只要秦翰尚未動手,我等能順利入城,一切都好說。”
“你當真?”
姜乾將信將疑,百里燕安慰他說:
“少主,且不看當年韓合以十多萬兵馬圍困尹秧城,當年的尹秧城守軍不過萬餘人,死傷在城下的晉軍卻有數萬之多,如今廣信人口數十萬,難道還擋不住叛軍?”
“可尹秧城畢竟是四面環水,廣信城並無護城河,萬一叛軍以電石火燒城門又該如何。”
“此事確實頭疼,不過並非全無應對之策,待到了廣信,魏某自有應對辦法。”
電石在當下是個完全不對稱的產物,對時下的歷史程序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下城門以左右開合的木質城門為主,上下開合吊起的鐵柵並不是主流城門,因此以電石火燒城門,將是對城池的巨大威脅。此番陔陵平叛,也是得益於電石火燒城門,否則葉信也不能及時趕到。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在木質城門之前,增設一道上下開合的鐵柵,以阻止叛軍將電石堆到木質城門之下,但受到技術和鐵器產量限制,裝備如此巨大的鐵柵城門,對技術和資源都是巨大的挑戰。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堵城門和城門洞挖地坑這兩條技術措施可走。
堵城門等於把自己給封死在成立,進出極為不便。挖地坑雖然可以在地坑上鋪設橋樑,但城門一旦攻破,敵軍仍可以填坑,由此導致電石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守城一方的平衡。
改造廣信城門顯然已經來不及,百里燕現在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解決守門的問題。
當百里燕還在趕往廣信之際,遠在永興河西岸的黑巾軍中軍大帳,兩個帶著面具的男子對坐飲酒,其中個子最高的戴甲的男子正是聖焱天王,另一人則是天王神通,聖焱喝著酒問道神通說:
“神通,剛剛收到訊息,鹹軍一支三萬人的騎兵兩日前從陔陵出發,向北而去,永興河畔似乎也有軍馬調動跡象,你說鹹軍會否是大舉增援北海郡?”
“大舉增援是不可能的,除非梁軍、晉軍願意填到永興河來,否則趙遜絕不可能抽出十萬人馬增援廣信、鼎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