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燕(既魏賢)逼的緊迫,陳韻風很是為難說:
“其實,廣信家底並不豐厚。”
“何意?”
“魏將軍可知廣信有多少人丁。”
“嘶……怎麼,你們瞞報了丁戶不成。”
陳韻風點了點頭說:
“廣信在冊民籍有近五十萬,實則有七十萬。”
“什麼啊!”
百里燕自己都嚇一跳,五十萬的人口重鎮,放眼中原也除了各國都城,鮮有有人口過五十萬的城鎮。
時下各國諸侯屬地之內,隱田隱戶,瞞報戶籍的情況較為普遍,主要是為了避稅和養私兵。尤其是沒有封地,只有食邑的權貴,瞞報丁口和田畝是謀取額外利益的重要手段。【注1】
郡王賞賜的封邑食邑,數量都有限,所能養活的人口也有限,為了獲取更多的收入,權貴勳戚往往勾結地方,私自開荒,而開荒佔去的人丁,則不計算在當地戶籍之中,長年累月生息繁衍,隱瞞不報的人口的數量相當之可觀。
隱瞞不報的人口,通常又稱之為“部曲”,既權貴蔭庇下的僕役、婢女、奴隸、佃戶等等,無需登記人口籍貫和不享有籍貫的人。
權貴勳戚隱田瞞報人丁,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君王直轄的地方郡縣存在的瞞報不報現象,主要是為了地方富豪階層提供黑戶,而黑戶是不需要上稅的,因此地方行政隱田瞞報人丁的情況同樣也很猖獗。
隱瞞人丁除了能帶來額外利益之外,這些黑戶同樣不在徵兵範圍之列,結果導致黑戶的人丁與權貴、豪強,形成人身依附關係,地方豪強勢力的急劇擴張。國家徵兵受制於地方豪強大戶的掣肘,徵不到實際人頭,最後只能強行拉壯丁充數。
此前鹹王下詔勤王,各地勤王軍紛至沓來,鹹軍兵員最高時竟一度達到四十多萬,比之當年江東亡國戰,足足多了十幾萬人。
百里燕起初就懷疑過各地瞞報人丁,現在看來,非但是瞞報了,廣信的情況尤為嚴重。照此估算,不計被晉國佔領的江東東郡,鹹國人口根本不止開戰前六百五十萬,至少也要在七百萬以上。
“找死,簡直是找死啊。陳兄啊陳兄,七十萬人能養六七萬兵啊,你們當真是要造反!”
“唉,我等屬下又能奈何,這些都在下輔佐主公之前,羅松亭與主公定下的養民之計,但誰知道形勢卻未如羅松亭所料發展。”
“那現在,廣信公府有多少糧草軍輜可供驅使?”
“其實,自去年開戰以來,秦翰從長孫國販來的銅、錫、鐵幾乎斷絕,公府現在所用都是存料,加之去年至今戰事曠日持久糜費巨大,因此軍械甲冑還有兩三萬吧。”
“那糧草呢,糧草馬匹還有多少。”
“公府去年底還有糧草一百七十餘萬石,不過受藍毒水所害,今年絕產,陸陸續續賑災救濟了三十萬石,照此下去,秋糧繼續絕產,今冬、明春的六個月,七十餘萬人顆粒無收,明年夏收之前還有三個月,剩下的一百四十餘萬石糧草,即便以最低供應,恐怕也僅夠勉強維持到明年春天,這還不計軍需開銷。至於馬匹……”
“馬匹何在?”百里燕忙問。
“馬匹在外海的流風島,尚有馬匹數千。”
“這麼多!你們還養了水軍!”
“大約二十多艘大船。”
“鹹軍、長孫軍水師常年稱雄北海,為何此島至今未被發現?”
“此島甚遠,距離廣信東北約十多日水路,乃四十年前,有商船遭遇暴風,偶然飄至流風島,只因遠離海岸,常年暴風,因此鮮有船隊途徑外海,後被主公得知,於十多年前在島上養起了馬匹。”
“這麼說來,此島很大,否則怎能放養兩萬匹馬。”
“有廣信屬地的六分之一,但山林居多,適合養馬的平地不多,並不足以養兩萬匹上好的戰馬,因此每月需要往返運送草料和口糧餵養馬匹,因此廣信雖有七十萬人口,實際上每年需要大量的糧草用以餵養馬匹,否則養在外海,時間一長必然廢弛。”
“我說呢,去年勤王,廣信何來八千匹一等一的戰馬,原來你等將馬匹養在外海,當真是好心機。”
受時下航海術以及船舶技術的限制,在沒有指向裝置和適合遠洋的海船,水軍只能在近海航行,無法遠洋。即便是縱橫北海的長孫國水軍、鹹國水軍,出海多半都是沿著海岸線,透過掌握基本的星相航行,遠沒有出遠海,而不迷路的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