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半晌,葉信看去徐謹:
“徐將軍,高培、鍾衡二將那裡可來訊息?”
“回大都督,天黑後接連來了三趟,都是梁軍詢問城內情況。”
“他孃的,他二人也是飯桶!”葉信忍不住咒罵與自己平級的高培、鍾衡二人:“這都什麼時候,他二人難道還沒與梁軍說清楚?”
“回大都督,高培差人來說,梁軍成平日久,全軍上下幾無作戰經驗,對陔陵兵變還半信半疑,深怕我軍是調他們去前線作戰。而且……”
“而且什麼?”
“梁軍放話說,即便是兵變,鹹軍叛軍也沒膽量對安泰侯下手。鹹國還仰仗著梁國十萬大軍抵禦黑巾叛軍,故而梁軍現在是有恃無恐,絲毫不擔心安泰侯身家性命。”
“王八蛋!”葉信狠狠罵道。
梁軍的心態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反正是鹹國內部的叛亂,無論是誰最終坐上王座,最後依然還要梁國冊封,所以幾乎不擔心叛軍會敢於攻擊梁國公使府。公孫嶽正是摸準了梁軍的心態,遲滯了梁軍行動的步伐。
正值眾將束手無策之際,遠處一騎飛馳而來:
“報,報大都督,趙帥急函!”
斥候幾乎來不及剎住戰馬,一個飛身下馬,連滾帶爬的衝到葉信跟前。
“快,拿來我看!”
斥候掏出急函遞去,葉信拆開一看,心中立時大定,即刻與眾將說道:
“肖渠將軍!”
“末將在!”
“速速命人連夜準備過河用具,明日趙帥援兵一到,即刻攻城。”
“大都督,趙帥果真要從永興河抽兵圍城?”肖渠大膽問道。
“不,只抽調剩下的兩萬多雜騎,將電石運來。”
趙遜此刻根本不敢抽調大軍救援陔陵,只調動了兩萬雜騎,將繳獲的電石運往陔陵,葉信只需將電石運過護城河,堆到城門下潑水放火燒門,便可輕易攻下城門,而不用再登城血戰。
儘管需要冒著過河失敗的風險,卻也是當下唯一快速破城的手段,趙遜需要爭取時間重新佈防,總比什麼都不做來的強。
後半夜城南繼續廝殺,城東的大火有所控制,見鬼的卻颳起了西南風,大火一路向東北方向燒竄,火勢到了根本非人力能控制的地步。
百里燕從公使府西門突圍成功之後,一路並不順利。從西門要繞道東側的太子府,只有南北兩個選擇。
包圍公使府的叛軍已從天黑後的一千官軍兩千民軍,陡然增加到三千官軍兩千民軍,其中還有兩千弓箭手,多半是從城北門城牆上調來的弓箭手。
城北距離王宮北門最近,而公孫嶽已將王宮團團圍住,就近調動北門的弓箭手,顯然是並不擔心城北門的守軍兵力。
這樣一來,這新調的兩千弓箭手,一多半都懟著公使府南門,其餘都集中在北門和東門,這也是百里燕選擇西門突圍的主要原因。
叛軍之所以正懟公使府南門,很重要的原因是時下府宅王宮都是坐北朝南的坐向,因此南門是正門,正門又來的大,從府內要大舉殺出,只能走正門。
此外東門又是僅次於南門的大門,門庭也較為寬闊。北門是後門,也有一扇獨立的後院大門以方便出入,唯有西門在當下是不入流,視之為不雅和不正統的偏門,因此西門都是側門。
西門庭很小,僅是一扇最普通的雙開門木門,因此要從這裡大舉出入是非常困難的,而包圍西門的守軍也是最少,且沒有弓弩手。因此百里燕親率穿戴鎖子甲的少年子先從西門殺出開路。
殺開缺口之後,吳登麾下及其梁軍合計六百人衝入缺口擴大突圍面,在選擇向北還是向南突圍之際,百里燕起初是選擇向北實施突圍。
原因也很簡單,堵在公使府北門的叛軍僅有一千多人,而堵在南門的叛軍卻有近三千,如果從南面突圍,勢必要被南門外叛軍截擊,無法事先突圍。
但走北面也非全然無憂,走北面意味著繞路更遠,而走南面繞路更近。從南面繞道東街太子府不會超過兩裡地,而走北面繞道需要走差不多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