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兩個地方在兵力上,沒有韓國有優勢,但這個地方有異族軍團,異族軍團,雖然人數少,裝備也不會很好,但畢竟人家全民皆兵,而且還有戰鬥經驗。
戰鬥經驗是很難彌補的一種東西,所以李明斷定韓國在對趙國的戰爭上,絕對不會很有優勢,而且還會以失敗告終。
除非韓世傑參戰,韓世傑是當世名將,年齡也不是很大,在韓國的將領中,只有韓世傑是一個威脅。
但是韓世傑與韓然之仇,在加上齊國從中作梗,韓世傑斷然不會在幫助韓國了。
這場談判,齊國達到了想要的效果,而張良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他準備出兵攻擊趙國。
他認為趙軍都在邯鄲駐紮著,他們前往常山與太原,消滅那幾個趙國收留的異族部落,便可以輕鬆佔領常山與太原。
魏衍得知了趙國遭遇了齊國的襲擊,而韓人離開,他也開始撤軍,他要返回大梁城。
然後在看情況,選擇援助那個地方,不過魏衍首先瞄準的楚國,他想一戰,解決了楚國北伐的意圖,然後在對抗齊國。
在魏衍看來,齊國是最大的威脅,而楚國雖然也是一個威脅,但是楚國此時的兵力在河中郡分散作戰,他可以逐個擊破,在一個戰略優勢的地方,與楚軍決戰。
一戰打敗了楚軍,楚國的貴族聯盟必然瓦解,到時候他們撤軍後,可以說魏國南部的威脅就解除了。
雖然齊國的威脅力度比楚國要大上很多,但是魏衍覺的齊國破不了魏豪的防線,他對魏豪也是十分的放心。
只是他對於桐柏城卻不是很放心,一但桐柏城失守,楚國河中郡淪陷,楚國的南部也徹底淪陷,到那個時候,齊國與楚國如果來個默契的戰略聯合,那麼魏國必亡。
對於楚國與齊國默契的戰略聯合,魏衍是有很清晰的認識,畢竟在齊楚聯盟滅越的時候,他還活著呢,他的老師吳起也對這個戰爭做過很清晰認真的分析。
所以他是十分齊國與楚國在打一個默契的戰略聯合,齊國在東部襲擊魏國,楚國南部襲擊魏國。
雖然現在是兩個國家都在襲擊魏國,但是這兩個國家現在處於競爭關係,但非盟友關係,都想在這魏的身上撕下來一塊肉。
但是兩個人,有著很深的戰略聯盟的歷史,而且國與國之間本身就沒有永遠的敵人。
如果這個時候不快速消滅一個強大的對手,等齊國與楚國,發現進攻困難的時候,難免他們會從競爭的關係,轉變成盟友的關係。
所以魏衍想快速消滅一個敵人,而這個敵人他選擇了楚國,因為現在的強國太過強大,他必須以防守消耗的方式與齊國對峙。
面對楚國,他只要贏一場,然後堅守一陣子,楚國的貴族聯盟軍會感覺到困難,然後在加上他們自身的資源,利益損失,他們會逐漸萌生退意,然後讓楚國得到一絲的利益,楚國的貴族們便會撤軍。
而齊國,齊國太過強大,贏一戰不會摧毀齊國的戰鬥力,即使打擊了楚國計程車氣,但是齊國並非楚國那種貴族聯盟制的軍隊,一次士氣,必然還會準備第二次大規模的反攻。
他們面對齊國,只能竭盡全力的防守,儘量避戰,消耗齊國的經濟。尺度文學
齊國雖然富有,但是如果損失太大的話,齊國人在魏衍的想法裡,還是會有退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