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缺乏人才,但齊國並不缺乏人才,稷下學宮,孔府的有教無類,還有齊國的開放,這讓齊國有這百家學問,這也讓齊國的人才十分的多。
當然中原國家也不缺人才,畢竟哪裡的土地肥沃,帝國的經濟中心都在中原,人有了錢,能吃飽了,就會去想著做別的事情,對於這個世界來講,沒有電腦,沒有手機,能做的事情,也就是讀書。
對於不是很有錢,只有點小閒錢的人來講,讀書是成本最低的娛樂方式。
不過商君變法後,秦國的糧草也多了,也不像之前那麼多,很多人餓死了,但是商君講究的是耕戰,種田和戰爭。
秦國注重武道,這種地完了,他們就習武,畢竟戰場上,只有武力高,才有所作為。
秦國的改革軍功政策,想當官,想發財,只有上戰場,殺敵,是最快的途徑。
這種改革,讓很多秦人在空閒的時間,都去習武,而不是習文。
畢竟習文很難在戰場立下戰功,沒有戰功如何升官發財呢?
因為秦國這一系列政策的原因,秦國即使吃飽飯,也很難出人才。
當然這個人才是治國人才與謀國人才,不過將軍不缺乏。
當然秦國自知自己治國人才的缺乏,他們向諸國招攬天下人才,為他們所用,而且給的俸祿也是十分高昂。
自從秦國向天下諸侯招攬天下人才的時候,吸引了第一批人才,這就是商君,在隨著商君的改革,更多的人才湧入了秦國。
不過秦國擔心這些有才之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在幫助自己的國家變強,所以很多人想告老回鄉的時候,都被無情的殘殺了,還有一些惹了事情,想離開的,也被殺害了。
“秦昭公,田忌雖然是大才,但心繫不在秦國,無法為秦國效力,秦昭公不用但國悲嘆!”一個大臣站出來對秦昭公說道。
這給秦昭公說話的是秦國外卿,相國,名為范雎,不過秦昭公準備把此人轉為上卿了。
范雎並不是秦國人,乃是魏國人,不過在魏國的政治鬥爭失敗後,這范雎就來了秦國,這對於缺乏人才的秦國來講,立馬就賜封了范雎外卿的官銜。
得到官銜的范雎也做了很多事情,幫助秦國休養生息,為秦國做了那麼多事情後,這范雎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秦國的丞相。
雖然任職丞相之位,但因為官銜不是上卿,論地位是不如士族的卿的。
外卿是官銜卿裡面最低的官銜,不過因為范雎為秦國做了那麼多事情,這秦昭公已經準備賜封范雎為上卿了。
只要范雎被賜封上卿,那麼范雎就可以立馬成為秦國最有權勢之人。
當然能有這種地位,這也和他的付出有著很大的關係。